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西北油田 赵丽娜
石河子这座城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真正了解这座城市历史的人,则寥寥无几,包括我。为了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进一步引向深入,党支部成员一同 前往石河子市军垦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如果没有这次参观,这座城市于我于更多的人,也许同样都是一片空白。
从乌鲁木齐出发,大概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西部明珠”石河子市。这座从亘古荒原上拔地而起的新城,用宽敞的街道、成荫的绿树、现代化的建筑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公园迎接着我们……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泪交融,可谁又能想到,五十年前的这里,还到处是贫瘠的荒原、莽莽的戈壁,老一代的军垦英雄是怎样在这里谱写了神话、创造了奇迹?
1950年春,王震将军前来石河子踏勘地形。站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上,正满怀信心建造新世界的共产党人萌发了“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人”的豪情壮志,从此揭开了新中国西部开发史上无比壮美的一页。
五十多年的军垦历史不但在戈壁荒滩上创造了人间奇迹,也创造了独特的军垦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诗人艾青在石河子生活了很多年,他怀着深厚的情感为其写下了诗句:“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军垦博物馆以各种实物再现了当年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历程,今天,当我们重温军垦官兵这段光荣历史时,无不为之震撼。在这贫瘠的戈壁荒原上,新中国的屯垦部队没有占用当地百姓固有的土地,完全是在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可以说,兵团人是在用胸膛挡着逼进的沙漠,用脊梁筑起祖国的围墙!橱窗中所展出的自制的犁、摆漏、坎土曼、马拉收割机等劳动工具和战士们穿过的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它们都无声地叙述着开发垦区最初的沧桑。
战士们用青春和汗水,在荒原上一点点地建设着一座城市。没有人为他们喝彩,没有人为他们呐喊助威,他们默默地在荒原上挥汗如雨;没有索取,没有回报,有的只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无数热血儿女,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只身来到这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肩负军人和农民的双重使命,一手拿枪,一手握镐,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军垦战士的汗水洒满了天山南北,将茫茫的戈壁滋润出一片片绿洲,无际的良田,繁华的城市、富饶的农庄,生机勃勃的工厂在沙漠戈壁中拔地而起……
在浩瀚的沙漠戈壁上,他们始终坚定共产党的信念,紧密联系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始终把祖国放在第一位。
他们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垦精神,在戈壁荒漠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屯垦戍边,千秋伟业,改天换地,历史伟绩,共产党人用血与火铸造了一座座生命的丰碑,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
参观结束后,我们匆匆踏上归途,心情相比来时的轻松,沉重了许多。比起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戈壁荒漠中不求名利、不图安逸的军垦战士,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我们,在美好优越的环境里,在平凡的工作中,我们更要牢记党的宗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把从军垦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只有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办事,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向上,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为人民谋利益,这才是此行最终的目的和对军垦精神的升华和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