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万物简史>作者新作:美国政府做了什么荒唐事
2016-12-14 18:07:20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美】比尔·布莱森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
畅销书《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终于写了自己祖国的故事。这位美国作家,在新书《那年夏天:美国1927》中,以“万历十五年”的笔法,选取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特定年份里的一个季节,洋洋洒洒地写出一大本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众生相。
1920年代,美国正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经济快速增长,文学艺术也得到极大发展,正如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 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在1927年,美国还有一些今天看来十分荒唐的法律法规。《那年夏天:美国1927》的中文版最近由湛庐文化引进出版,翻书党获得授权摘录其中部分,看看当年,美国政府做了哪些荒唐事。
http://photocdn.sohu.com/20161214/Img475877134.jpeg
比尔布莱森 视觉中国 资料图2
比尔布莱森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荒唐事一】政府毒死了自己的公民
1927年6月23日晚上的某一刻,在纽约市发生了一起事件。43岁的威尔逊希科克斯(Wilson B.Hickox)是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一名富商(凑巧是驻法大使迈伦赫里克的邻居)。他从外面回到自己在罗斯福酒店的房间,给自己倒了杯睡前酒。
没过多久,希科克斯先生开始产生了一种奇怪而不快的感觉——喉咙和胸口发紧,苦涩的疼痛在整个身体中蔓延。我们可以想象,随着症状越发严重,玻璃杯从他手里滑落,希科克斯先生痛苦地站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向门口想叫人帮忙。随着马钱子碱的剧毒作用席卷而来,他身体的各个系统逐一崩溃、麻痹。希科克斯先生没能奔到门口,而是慢慢地、悲惨地倒在房间的地上,茫然、惊惧着,哪怕一丝肌肉都无法动弹。
希科克斯先生之死最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他不是被人下了毒,而是政府害死了他。从许多方面来看,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奇怪、最不可思议的10年,禁酒令更让它怪上加怪。这是一个原本理性的国家有史以来做过的最极端、判断最失误、代价最沉重、却也最易为后人所忽视的一项社会工程实验。它一下就斩杀了美国的第五大产业,把每年将近20亿美元的收益从合法商人的手里夺过来,交给了杀气腾腾的暴徒。它让老实人变成了罪犯,实际上还增加了全美人民的饮酒量。
http://photocdn.sohu.com/20161214/Img475877136.jpeg
禁酒令时期的美国警察部队“搜酒队”。2
禁酒令时期的美国警察部队“搜酒队”。
然而,最奇怪的地方莫过于美国政府还公开实行这样的政策:为了让其他公民保持清醒,而随机毒死一部分公民。希科克斯先生之所以显得有些不同寻常是因为富人一般会谨慎地从可靠供应商那里买私酒,难得受此戕害。这就是为什么在禁酒令时代阿尔卡彭那样的人大发其财,因为他们不害死自己的客户。
希科克斯先生被害死是因为颁布禁酒令时没充分考虑到一个问题:除了饮用,酒精还有其他各种用途。酒精是(基本上至今仍然是)油漆稀释剂、防冻剂、洗涤剂、防腐剂、防腐液等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为了这些合法的用途,政府必须允许它继续生产。不可避免地,一部分酒精,数量相当庞大,据估计每年有2.3亿升进入了私酒交易。为了让工业酒精无法饮用,政府往其中添加马钱子碱和汞等毒物(能让饮用者致盲、致残甚至致死),使之“变性”。一位禁酒官员快活地说,“变性”酒精成了“美国的全民新饮料”。
到底有多少人因为喝下工业酒精命丧黄泉,各方统计数据差异很大。饮食文化史学家鲁特和罗什蒙在其权威的《美国饮食报告》中称,光是1927年就有11700人因喝私酒被政府毒死。其他数据来源提供的数字要小得多。但不管总数多还是少,这肯定是美国历史上最怪异的罪恶情节:官方竟然以痛苦的方式处死自己的公民,只因为他们坚持了一种前不久还属于文明生活的一部分、在世界其他地区几乎全都合法适度进行时明显无害的行为。
有关禁酒令的一切事情不是荒谬的就是滑稽的。财政部负责执行新法律,但它完全缺乏承担这一工作的必要资质、资金和热情。因为国会拒绝提供资源,禁酒部门只聘用了1520名特工(警备力量后来略有加强,但特工人数始终不曾超过2300人)让他们去完成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阻止全美963万平方公里疆域里的1亿公民参与酒精生产和消费活动。这样的话,就要每名特工负责盯守75000人,同时还要监管19924千米的海岸线和边境线,禁止走私。联邦政府希望各州承担、执行该法律,但几乎每个州都极不情愿。到1927年,每个州用在执行渔猎法规上的时间是执行禁酒令的8倍。
禁酒令给国家造成了庞大的经济损失。联邦政府失去了每年5亿美元的酒税——占国民收入的近1/10。州政府痛苦不堪,在禁酒令生效前,纽约一半的收入都来自酒税。这也就难怪各州不愿从本来就少的预算里分出一部分钱,执行一套克扣了自己收入的法律了。
地下酒吧疯狂发展。曼哈顿中城的一个街区就出现了32个提供饮酒的地方。人们到处都喝得到酒,而且卖酒的大多不遮不掩,禁酒令就像是压根儿不存在似的。芝加哥仍在营业的酒吧差不多有两万家,有些街区的酒吧甚至连招牌都不改,公然卖酒。在纽约,饮酒场所的数量比禁酒令生效前翻了一倍,达到了32000家。
而且,在这些新开的地下酒吧中,贩售的酒水当然完全不受监管。在芝加哥,市政府的一名化学家把私售的威士忌往水槽里倒了几滴,惊讶地看着它腐蚀且穿透了陶瓷。《纽约电讯报》(New York Telegram)的记者出于好奇想了解私售的威士忌到底有些什么成分,请了一位化学家检验了从全城地下酒吧里买来的341种样品。化学家分离出了煤油、尼古丁、精苯、粗苯、甲醛、碘、硫酸和肥皂等多种成分。此外,还发现约1/6的样品都严重有害健康。
http://photocdn.sohu.com/20161214/Img475877139.jpeg
Vine Glo是一种葡萄酒原料,以葡萄干加酵母的包装形式出售。这是禁酒令时期公开销售的、最打擦边球的产品之一。1
Vine Glo是一种葡萄酒原料,以葡萄干加酵母的包装形式出售。这是禁酒令时期公开销售的、最打擦边球的产品之一。
【荒唐事二】“优生学”运动
1927年,州政府拥有多大自由以行使绝育权的问题在司法领域显露出来,代表案例是巴克诉贝尔案。弗吉尼亚州有个名叫卡丽巴克(Carrie Buck)的17岁女孩智力低下,因为生了一个私生子而被关进设在林奇堡的弗吉尼亚州癫痫及低能患者收容所。她的母亲早就被关在那里了。1924年,收容所的负责人约翰贝尔(John H.Bell)医生选中卡丽巴克做绝育手术(故此案名为巴克诉贝尔)。
案件的核心是,不光卡丽巴克智力低下,她的母亲也和女儿也一样——也就是连续三代人存在智力缺陷。有人主张,这样的家庭显然生不出智力正常的后代,为她们自己也为了社会好,应当实施绝育。对巴克一家不利的证据排山倒海。州政府的主要证人劳克林连见都没见过当事人,更不曾为之进行智力测试,就站到了反对她们的一方。他宣称,卡丽巴克来自一个“无能、无知、无价值的南方人阶层”,就凭这一点她也应该接受绝育手术,不再生育更多同类人。
巴克的女儿叫维维安,人们说她智力低下,只因为有个社工看了她一眼认为她“有些地方不太正常”。但该社工接着又主动补充说:“我应该说,或许我对她母亲的认识使得我在这方面心存偏见。”维维安才刚6个月大,当时没有任何测试能判定这么小的孩子的心智能力。事实上,维维安后来表现出了正常、甚至高于一般人的智力。她8岁时因肠道疾病死了,但她当时的学习能力完全不弱,有一次甚至还上了光荣榜。从任何意义上看,卡丽巴克都不是弱智,她每天读报纸,还喜欢填字游戏。后来曾有一位学者探访了巴克,并形容说:“虽然她不是一个成熟的女性,但也不是精神病患者或弱智。”
然而,根据斯坦福的比奈-西蒙测试量表(Binet-Simon test,最终成为了现代智商测试的标准,智商测试的发明不是为了判断人有多聪明而是有多笨,想到这一点还蛮有趣的),卡丽巴克的心智年龄仅为9岁,而她母亲的甚至还不到8岁。从官方角度看,她们属于“低能者”。
1927年春季,此案上诉到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院以8票对1票裁定巴克应当进行绝育。多数意见判词的撰写人是86岁的奥利弗霍姆斯——他是南北战争时期的步兵,寿命相当长。
霍姆斯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以下情况。“卡丽巴克是一个低能的白人妇女。”他写道,“她的母亲同样低能,并与她同在低能患者收容所;同时,她也是一个低能私生子的母亲。”他认同劳克林:“为避免我们被无能者淹没”,绝育“为社会所必需”。然后他提出了解决方案:“为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与其坐等日后处决那些犯了罪的堕落后代,或者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因为愚蠢而饿死,社会应当预防明显不合格者繁衍后代。维持强制免疫制度的主要措施,是包括切断输卵管在内的。”
接着,霍姆斯得出了惊心动魄、此后被人无数次引用的结论:“三代弱智足矣(别再继续生了)。”
只有一名大法官皮尔斯巴特勒不同意多数意见,但他没有为自己的异议提供书面解释。霍姆斯得到了其他所有法官的支持,包括首席大法官及美国前总统威廉塔夫脱,以及持自由派立场的路易斯布兰代斯。
基于这一裁决,美国各州现在有权违背健康公民的意志对其进行绝育手术了——任何先进国家的政府都从未获得过这样的权利。然而,此案几乎无人关注。《纽约时报》在第19版上进行了很小篇幅的报道。弗吉尼亚州里士满(也即事发当地)的《新闻领袖报》(News Leader)根本未报道。
慢慢地,人们开始反对消极优生学。许多严肃的遗传学家,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托马斯摩尔根不愿跟优生学扯上任何关系;1927年夏天,哈佛大学也悄悄拒绝了一份请学校增设消极优生学教职的赠礼。
然而,哈里劳克林似乎势不可当。他变得越来越(回想起来非常古怪)敌视癫痫患者,坚持认为要对其进行绝育,要么就以某种形式拘禁处于育龄的患者。古怪的地方在于,我们现在知道,暗地里,劳克林本人就是癫痫患者。他有时在冷泉港发病,同事们不是没察觉,就是帮他打掩护——哪怕他们正在声讨其他地方的患者。
20世纪30年代,劳克林开始与德国新崛起的纳粹势力热络地建立联系(一些纳粹还来到冷泉港学习美国人的方法和发明),播下了自己垮台的种子。1936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因劳克林致力于种族净化而授予他荣誉学位。次年,劳克林及冷泉港为一部纳粹纪录片在美国的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部电影名为《遗传病患者》(Hereditarily Diseased),主题是让智障人士继续活下去是愚蠢的自作多情。
这超出了许多人的容忍限度。在纽约召开的美国犹太人大会上,主题发言人伯纳德多伊奇(Bernard S.Deutsch)用最尖锐的言辞批评了劳克林:“劳克林博士的‘种族精华’理论跟纳粹提倡的纯雅利安种族理论一样危险、虚伪,而且两者神似得令人怀疑。”优生学档案室的主要资金来源方卡内基研究院指定由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受人敬重的遗传学家赫伯特詹宁斯(Herbert Spencer Jennings)审查劳克林的工作。詹宁斯认为劳克林伪造数据、操纵结果以支持其种族主义的结论,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进行蓄意欺诈。劳克林被迫辞去了优生学档案室负责人的职位,1938 年,档案室被撤销。劳克林告老还乡回了
密苏里州,但大范围的伤害业已铸就。
由于劳克林的努力,总共至少有60000美国人进行了绝育。在20世纪30年代的高峰期,近30个州设有绝育法,虽然只有弗吉尼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大范围地实施了法案。或许,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时至今日仍有20个州书面上存在绝育法。
1927年9月下旬,按法律判决卡丽巴克的绝育手术安排好了日子,一个月后正式执行。她的妹妹也被绝育,但其本人毫不知情。人们告诉她,那是在给她治疗阑尾炎。
http://photocdn.sohu.com/20161214/Img475877140.jpeg
《那年夏天:美国1927》,【美】比尔布莱森/著 闾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版。1
《那年夏天:美国1927》,【美】比尔布莱森/著 闾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版。
(责任编辑:樊雅和 UB0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