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村民马翔龙与马利军两家家住清真美食一条街苍洱大道边,双方因为房屋盖成后滴水界址发生纠纷,长期处于争吵不和状态,两人还闹到了村民小组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室。值班党员在值班日记中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并且及时反馈给支部,支部委派村老支部书记等有关人员深入了解实情,及时协调沟通,使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无职党员值守,也是检验党员践诺的“试金石”。推行无职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制度,是南五里桥自然村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为让村民享受到方便、快捷、贴心的服务而着力打造的党建服务品牌。3年多来,值守党员共接待来访群众628人次,受理群众民情事项92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78个。
倡导互助互帮,实现美丽乡村“新梦想”
这个村党支部探索实施的“无职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存在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密切了党员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
2007年,这个村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群众捐款,整合各类项目建设剩余资金共计30余万元,设立了南五里桥自然村“党员关爱互助基金”。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村内帮扶、救济保障机制。基金由专人管理,实行动态发展,主要用于帮助生活困难、突发重大疾病、遭受重大灾害的党员群众。龙俊伟是南五里桥村的村民,今年36岁他检查出患有尿毒症。为了与病魔抗争,龙俊伟每星期要化疗2次,一边要饱受病痛折磨,一边还要为经济发愁,龙俊伟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党支部了解了龙俊伟的情况,通过“关爱互助基金”补助其1.7万元,还为其读书的孩子提供帮助。在最困难的时候,龙俊伟一家感受到了党和群众的温暖。7年来,基金会共帮助村民10户近30人,支出帮扶金15万元,帮贫助困、互助互爱的美德在南五里桥村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党支部把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爱帮扶机制作为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有力抓手,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每年由村党支部牵头,在重大节假日对75岁以上老人、常年卧床的病人、生活不便的残疾人以及教师予以每人200元的生活补助,对考录大学的学生予以每人500元的奖励,每年慰问奖励各类人群共计150人次,慰问金额达3万余元。
这个村党支部还依托区位优势,结合本村多民族共居的实际,以伊斯兰饮食文化、旅游运输为内容,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带领全村多方筹资金3700万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苍洱大道打造成清真食品一条街。先后投入120多万元,完成了村内400米清真路、500米村南道路的水泥硬化,村内街道安装了街灯80盏,完成了78户建筑风格整治,刷白围墙1300平方米、彩绘围墙2100平方米、新修围墙80米。同时,投入20多万元新修2个小广场,制作50个仿古木花盆。党支部多方筹资近100万元进行水泥硬化并对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和彩化亮化,保护性地修建了村内“古龙井”,新修了“古龙亭”,打造了“古井流泉”景观。沿村内南北主街道路两边墙壁呈现了18座大理有名的清真寺历史古文化照片。村中清真寺是全市18座清真寺规模最大的一座,是大理市伊斯兰协会、《大理伊斯兰教研究》编辑部所在地,是大理市伊斯兰文化传播和展示的中心。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村民集资成立了南五里桥经文学校,目前,在校师生300多人,接收外籍学生80多人。村党支部倾力打造“清真美食一条街”,投资48万元,安装了120盏太阳能路灯。为抓好村里的综治维稳工作,建立了村综治维稳检测工作室,成立了以党员带头的综治维稳巡逻队,投入10.8万元在全村主要道路口安装了22个摄像头。
通过互帮互助,在南五里桥村已经形成了先富帮后富、致富不忘他人的良好美德。全村成功发展起建筑工程机械、清真饮食服务等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开办餐馆30多家、特色客栈20多户,有2个物流运输公司、3个旅游公司、1个工程机械公司,拥有小轿车、中巴车300多辆,全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轿车”,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5万元,形成了人居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足、民族团结和谐的喜人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