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高建国(军旅作家,所著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获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北中国大平原上的乡村记忆,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是最能撩人乡愁和悠长回味的风俗画。麦熟一晌的夏日,几场骤雨刚刚停歇,一碧万顷的玉米高粱便遮天蔽日笼罩四野。十里稼穑寄寓着胼手胝足人们的愿景与希冀,也烙印着一个时代的欢乐与忧伤。而令中国共产党人念兹在兹永难忘怀的是,在民族危亡之秋,莽莽苍苍的青纱帐,曾营造了怎样克敌制胜的汪洋大海;当抗日军队走出北方的青纱帐转战江南水乡,为寻觅和打造更为坚实宽广的铜墙铁壁,又经历了怎样的隐忍牺牲和奋斗进取?
天若有情 稼禾为兵
青纱帐一词源于何朝何代,出自何人手笔,暂无从稽考。
唐人阎选所作《虞美人》,有“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的佳句。王统照1933年写的《青纱帐》,轻灵曼妙几近朦胧:“青纱帐,帐字上加青纱二字,很容易令人想到那幽幽地,沉沉地,如烟如雾的趣味。其中大约是小簟轻衾吧?”
古元1939年创作于延安的木刻版画《青纱帐里》 对于世代土里刨食的乡下人,瞩目郁郁葱葱的青纱帐,大约总不会像文人雅士那样,为玉米高粱的婆娑起舞和摇曳生姿浅吟低唱。他们在炎天烈日下向田畴沃野抛洒汗水,编织的多是度日食粮、消暑床席、引火薪炭的梦想。而对顽劣不规的孩童和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青纱帐又是情趣各异的天堂。兵荒马乱年月,隐现青纱帐的土匪“杆子头”,使幽深莫测的所在不免暗藏杀机;倏忽百姓“跑反”避难,青纱帐又成了鱼归大海的好去处。
青纱帐由充满闲情逸致的乡野村夫,成为一个政党领导有史以来最为伟大抗争的战略依托,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年月。
1938年5月、6月间,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重要论著。9月到1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到敌后游击战争上来。
一个撬动和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杠杆一经横空出世,必定会对中国抗战格局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态势产生重大影响。
弯弓射日,铁血万里,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深入敌后广阔战场,中国抗战顿现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主要由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两翼齐飞的喜人局面。
八路军部队依托青纱帐实施灵活机动的游击战。 资料图片 从韶山冲走出的农民儿子毛泽东,似乎生来就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及稼禾情有独钟,且深得其三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这位教书先生及战友迅速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灵光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因地制宜进行战略创新。
青纱帐正是把山地游击战导向平原的创新媒介。
在毛泽东战略思想指引下,敌后游击战争迅速由山区扩展到平原,“把战争从壕沟里解放了出来”。横无际涯的青纱帐伏兵百万,激荡着火山熔岩般奔涌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当骄横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狼奔豕突中陷入天罗地网时,素来袅袅婷婷的青纱帐,便悄然成为改变战争规则的伟丈夫。
曾几何时,日军乘车骑马在坦荡无垠的华北平原快速移动,所持“三八”步枪千米距离内可精度射击。青纱帐作战成为平原游击战的主要方式,战场主动权开始易手。抗日军民利用青纱帐天然屏障,动若流水疾风,来去飘忽不定,机动灵活打击袭扰敌人。日伪军看不远、听不见,成了被动挨打的“瞎子”“聋子”。
天若有情,稼禾为兵。当颇通人间正道的青纱帐当仁不让为反侵略战争搭建平台并释放出无穷战斗力时,人类战争史上新奇瑰丽、威武雄壮的活剧,便在广袤的华北平原竞相上演。
苏南反“清乡”斗争中,人民群众帮助新四军运送物资。 资料图片 1938年秋,八路军主力一部挺进华北,利用青纱帐开展游击战千余次,歼敌2万余人,有力打击和钳制了日军。
1939年、1940年6至8月,1942年8至10月,冀中军民频频发起青纱帐作战,交战578次,歼灭日伪军9200余人。
1942年8月20日,八路军利用联袂而至的雨季和青纱帐,在贯通晋冀的交通命脉正太路实施百团大战,抗日健儿在5000里敌后战场全线出击,捷报传来,毛泽东情不自禁驰电喝彩。
葳蕤浩茫的青纱帐,神奇改变着战场力量对比,以弱搏强的抗日革命武装似有天助。1943年夏,晋察冀军区第八军分区50余名官兵,巧妙周旋于青纱帐,粉碎日伪军1500多人包围,仅伤亡4人即毙伤敌90余人,创造了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战略创新的闸门一旦打开,令日军胆战心惊又一筹莫展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创新,便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使青纱帐作战延伸到更加广阔多维的时空。在青纱帐谢幕的冬春季节,这些战术战法便成为抗日军民克敌制胜的法宝。
青纱帐倒逼作战模式创新。八路军子弹匮乏,青纱帐伏击要求“近开火、短突击,枪一响、刺刀上”。官兵苦练刺杀硬功夫,实战中重视2打1、3打1战术配合,令自诩善搏杀的鬼子叫苦不迭。青纱帐成为日伪望而生畏的地狱和挥之不去的梦魇。
一组沉甸甸且饱渍鲜血的数字令世界折服:14年抗战,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拖住日本陆军70%至94%的兵力;中国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占日军二战伤亡总数70%。
二战中3位风云人物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贡献由衷感佩、备极赞赏。斯大林认为,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苏联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时避免两线作战。罗斯福发问,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丘吉尔说,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甚至20个师团腾出手来。
大国政要的宏论,客观道出了抗击日寇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消灭敌人最多的中国,是令妄图称霸东亚的日本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从而避免上述国家在欧洲战场腹背受敌的决定因素。是中国包括青纱帐参与其中的全民族持久抗战,使日本无法实施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苏联才得以从远东抽调50余万大军投入对德作战,最终赢得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1945年2月4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海滨风景优美的雅尔塔,以加速二战胜利进程和深刻影响战后世界格局而闻名于世的雅尔塔会议开幕。这一天正值中国农历立春。会议结束翌日,除夕的鞭炮声响彻中国大地。其时,北方大平原严寒将尽,春意萌发。威武挺拔的青纱帐,又将在春夏之交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