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31|回复: 14

【转】 走在路上的博客——“射线”是这样画成的

发表于 2017-7-30 16:18: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射线”是这样画成的
                           许卫兵
2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周围的同事对张兴华老师就十分崇敬了。当时他们告诉我:“张老师实在了不起,评特级教师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学科,他都够格儿。”那时,我就从内心里敬畏张老师。
而我成为张兴华老师的弟子,是在1998年。那年,师傅开始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在华应龙兄长的引荐下,我成了课题组的一员。
说实话,起初投身课题组,相当程度上只是图个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的虚名。因为,那时在职称评审、拔优选先上,参与课题研究情况已经很有分量了。再说,对我而言,“教育心理”、“教学心理”是啥玩艺儿从来就没有关注过,更不要说有什么研究了。当初在师范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时,老师全讲的是课本上枯燥的概念和死板的原理,除了“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外,我从不会主动拿起那两本被称为“教师看家本领”的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心底是最讨厌这两门课程的。
师傅搞的“教学心理”研究是不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一时间,我理不清头绪,脑子里一片空白。
课题组的第一次集中是在海门实验小学,课题开题论证,南师大教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省市教科所的专家、教授莅临指导。那天,我第一次接受到了教学心理的有关信息,知道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知道了师傅早几年前就著有《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一书,知道了邵瑞珍和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知道了国内还没有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的系统研究。
言谈举止之间,我看得出师傅对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情有独钟的。每每谈到怎样从认知心理、学习心理来组织教学时,师傅就像一本心理学大全,嘴巴里总是不断蹦出诸如形象、表象、感知、猜想、反例、变式等一连串的心理学词语,兴致高时,眉毛还不时上扬跳动,右手臂也会不时地抬起、落下,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全身充满了张力。师傅的热情深深的感染了我,我对教学心理研究有了一点温度。
师傅除了勉励我们要多读教育学、心理学的著作之外 更多的是动员我们搞实例研究,他常常带着我们一节课一节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教学心理剖析。记得课题组第一次观摩张齐华执教“圆的面积”之后,师傅整整解读了三个小时。从课始创设情境的动机,到后来猜想验证的推理,再到最后欣赏图形的意义,师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让我看到了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并非一朽枯木,而是那样的鲜活和有趣。现在苏教版“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大部分就是采用的当时的教学思路,我想大概也是出自齐华之手吧。
在短暂的熟悉课题研究特点之后,我们就进入到个人主攻阶段。师傅也许是看到我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先天不足”,就给我安排了一个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基础的研究“点”:迁移。
迁移是儿童数学学习中一条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师傅在他的《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就曾经以“为迁移而教”专门介绍过迁移。虽然只有几个页码,但有理有据、血肉丰满。我暗自高兴,有了这样好的基础材料,还愁最后的书稿写不出来吗?——抄抄就行了呗!正当我做着美梦时,师傅和我的第一次谈话就让我从梦中惊醒。师傅说,有关“迁移”的研究虽然很多,但要么是学究式的论述,要么是例举式的浅析,如何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揭示迁移的一般原理并梳理出一定的操作范式,是我们要着力去做的。
那时,师傅在海门实小工作,而我日常在海安,师傅不在身边的日子总是很多,虽然没有那么多躬身请教的机会,但师傅那句“教学心理的理论探讨也只有深入到鲜活的学科教学实践中,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获得发展的动力”的嘱托总是深深烙在我内心深处,激励着我去多学、多做、多思。在翻阅了一些著作及开展了一些案例研究之后,我开始搭建“迁移”章节的框架。或许是为了标新立异(其实现在想来,也不算全新全异),我大胆提出了“逆向迁移”的想法,从“认知接受”、“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迁移进行分类说明,并从自身的实践案例中梳理出了“抓实主干、超前渗透、引导概括、学会迁移”的操作要领。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中,经过五次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师傅才基本认同了我的书稿。完成了书稿,也算作是我在“原点”上画出了一段线吧。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对“迁移”的理解,除了师傅的引导和指点,我很多是从书本到书本(引用得多),或者是从脑子到本子(空想得多)。虽然自己研究和搜集了一部分课案,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肤浅的。但自那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停止对“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价值探寻。
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时,我主持了县级课改招标课题“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师傅专程从海门赶来参与我的开题论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新知学习,这是我们在原有的迁移研究中的重头戏。师傅再一次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很好的指引:“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形成自己的活动经验(自然性),数学学习就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经验)的交替和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生成性),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也就促进了自身经验的扩容(发展性);研究过程中既要探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正向促进,又要研究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影响。”回想起来,我们现在关于这个课题的不少研究成果,都是从师傅的点化生发开来的。
2003年,我结合教学实际,打通学科壁垒,将语文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所特有的生动、形象、通俗迁移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在学生对数学知识、原理、方法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运用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与支撑作用,尤其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以及领悟数学的神奇魅力等方面显现出了独特的功效。这让我领悟到,可以实现迁移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技能、经验,还有思维方式。2004年我在无锡巧遇师傅时,向他汇报了我这方面的研究体会,师傅又是从几个方面指出了我研究的不足和希望,并微笑着拍拍我的肩膀嘱咐说:“我们的卫兵,真是好样儿的!”我从内心里感激师傅,在小学数学教学心理方面,是他给了我一个“圆点”,帮我引出了一个方向,让我画出了一条射线。借助于这样一条射线,师傅给了我学术的引领和人格的力量,给了我迁移的技能和奋发的热情。而今,伴随着师傅关怀的目光和我不断的努力,这条射线仍在延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0 16:21:15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前来学习!尹老师转帖辛苦!问好!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08:05:05 | 查看全部

回 1楼(羊君) 的帖子

谢谢赵老师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08:05:23 | 查看全部
您的支持使专页熠熠生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1 17:09:25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尹老师精彩分享,为给力的您点赞,新的一周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1 17:09:43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15:02:41 | 查看全部

回 3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尹老师的精彩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09:27:53 | 查看全部

回 4楼(幸福海边) 的帖子

谢谢李老师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09:29:02 | 查看全部

回 6楼(羊君) 的帖子

问好老师周四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3 19:05:21 | 查看全部

回 8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问好尹老师! 专页有你真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