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课 缘
贲友林
与张兴华先生近距离交往,应当从1998年算起。
经华应龙老师推荐,我参加了张校长的课题组。几乎每个月,我都从海安乘车往海门一趟。那时,他是海门实验小学的校长,我自然地称呼他“张校长”,直至今日。为何称呼不变,追问自己,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竟希望时光倒流,仍然像当年那样,常常近在咫尺地在一起。这样很是童话的想法,保留着,也是很美妙的。
为师十七年,家常课、公开课,上过多少,已无计算的必要,其中又有多少课与张校长结缘。
2001年,我带着“平面图形的面积”参加了南通市优课评比,张校长作为评委之一听课。我抽的是2号签,第一天上午上课。这天上午赛课结束,张校长回到宾馆,就招呼我到他的房间坐坐。“小贲……”没有客套的寒暄,张校长开门见山谈及我的这节课还可以做怎样的修改。多年以来,所交流的内容逐渐模糊,但交流的场景,却以越来越清晰的姿态,时常重现在我的眼前。事情的发展有时真像戏剧,这次比赛结束,我和顾青山——我师范的同班同学、张校长的弟子进入复赛,并要从中“PK”出一人参加省优课比赛。张校长再次作为评委,在评委席中一言九鼎的他,面对“手心手背”的两难选择,他把机会给了我。其实,当时的我参加市里赛课时,压根就没想我这个对于做教师有许多先天不足的人,会走上全国赛课的舞台。也许,就是这样的机会,让我在紧接其后的省里初赛、复赛以及全国比赛中铆足了劲。丑小鸭,竟也可以一飞冲天。回首“飞”的经历,竟神奇地发现:一个人,改变一个人,有时就在那一瞬间。
“7的乘法口诀”,是2004年我参加省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苏州组织的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展示的一节课。张校长并没有到苏州参加这次活动。大约一个月后,我和他都到南京参加教材修订讨论会。在南京师大南山专家楼,当他看到我时,兴奋地招呼:“小贲,‘7的乘法口诀’的课反响很大,详细说给我听听。”在我叙说过程中,张校长频频点头,三句不离本行,不时以他深谙的心理学原理娓娓而谈我的教学设计。我原先教学设计背后的想法还是混沌的、模糊的,经他点拨,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的教学,我们关注怎样教,又是否反思了自己:我为什么这样教?当我提出请他评析这则课堂教学的实录时,张校长一口应允。一时,这成了我向张齐华炫耀的话题。因为当时,张校长还未书面给他的爱徒张齐华书面评析过一节课。后来,我回到海安后将文字材料寄给他,没过几天,他就把评析的文字寄给了我。随后,我又接到他从无锡打来的电话,对他的评析,他在电话中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并谦逊地问我是否表达了我的设计意图。然后,让我打印之后,再寄一份材料给他,他说还要字斟句酌。我知道,张校长对文字是非常苛求的,包括标点符号。我的课堂,正是在他锤炼文字这件事影响下,尽情投入、精心雕琢着每一处细节,追求着:每一处细节,都是一种思想。
第三节课,是“圆的认识”。自2003年起,我把“圆的认识”作为公开课设计执教之后,一直在思考、改进。去年,到常州参加一个教研活动,张校长听了我的2006版“圆的认识”,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交流。两天后的下午下班时分,我在回家的路上,手机响了,是张校长的号码。我赶紧在路边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小贲,听了你的“圆的认识”,觉得这节课教学起点定位准确,注意了数学地组织学生的生活经验,但还要思考:孩子脑中留下的圆是什么?……”不出所料,张校长依旧开诚相见,直截了当谈他听了我这节课的感想。先是肯定我的设计亮点,然后交流他的两点想法。我急急忙忙地记录,从他的分析中,我真切地享受着如切如磋、用第三只眼睛看课堂的率真。正是这样的关注,我对每一节课都不敢马虎。面对张校长,我还真像一位刚入学的小学生面对老师时所持有的那种忐忑不安,“不安”给了我压力与动力,激励着我“把公开课当家常课上,把家常课当成公开课上”。
“缘”,何止这三节课?蓦然回首,我发现,被张校长潜移默化地“同化”的方面还有许多。现在每到外地,吃饭时刻,我总是想起张校长的告诫:小贲,人是铁,饭是钢,一定要吃饱!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有时就是那么一句话。
幸运又幸福地被张校长称为“小贲”,张校长与小贲的故事还会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