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付秀莹谈《陌上》创作:唯有故乡不可辜负
2016-11-21 16:08:28来源:搜狐读书 作者:付秀莹
手机看新闻
文/付秀莹
一向不大好意思写创作谈。总觉得,一部作品出来,就由不得自己了。是好是坏,得读者说了算。
然而这一回是个例外。对于《陌上》,竟然有很多话要说。
随着年纪渐长,对故乡的牵挂越来越多了。是不是,这也是初老症状之一种呢。河北老家那个村庄,那个村庄里的人和事,那里的草木砖瓦,鸡鸣狗吠,都令我在遥远的异乡魂牵梦萦,日夜不得安宁。
我在那个村庄出生,长大。至今那里还生活着我众多的亲人。父亲已经步入了他的暮年。而母亲,已经在村庄的泥土里长眠了十八个春秋。我同那个小村庄血脉相联,永不能割断。我几乎每天都要给我的老父亲打电话。也没有什么事,不过是陪他说说家常。我知道他的一日三餐。我清楚每一户人家的婚丧嫁娶,是非纠葛。甚至,我熟悉那个村庄的每一声咳嗽,每一声叹息。对于“芳村”的痛和痒,我了然于心。
你相信吗。有一度,那个遥远的“芳村”,竟然是我日常情绪的晴雨表。谁家发达了,谁家败落了,谁家添了丁,谁家老了人。恩怨,爱恨,情仇,甘苦……我的心起起伏伏,全是因了“芳村”。父亲的愁眉,姐姐的哭泣,乡人们奔忙的身影,所有这一切,在我心中肿胀着,肿胀着, 令人寝食难安。
我想写写“芳村”。我想写写“芳村”的那些男人女人们。在时代风潮中,乡土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那些乡村人物们,站在命运的风口处,随着时势俯仰,进退失据。他们内心所经历的,也是芳村所经历的。我幻想着,写出了芳村,或许就是写出了中国千千万万的村庄,写出了我们当下的乡土中国。至少,从某个个侧面,写出乡土中国在时代变迁中的波光云影。大约,透过这个时代的波光云影,或多或多少的,可以领略这个时代的山河巨变。
这部小说采用的是散点透视。确切地说,这部小说没有主人公。我的责编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芳村。他的眼睛真毒啊。一下子就看穿了我的内心。
《陌上》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长篇结构。二十三个相对独立的短篇,上一篇的某个人物一闪而过,可能恰恰是下一篇里的主角。芳村的那些男人女人们来来往往,关系彼此勾连,时时有交错,不断有回响。总共有多少人物出现,我并没有认真计算过。我幻想着,让每一个人都活起来,飞起来,活泼泼的,成长为独特的这一个。这么长时间了,他们其实一直在我心里折腾着,蠢蠢欲动。如今我放他们出来,放他们在人间走一趟,成败荣辱,要看他们自己的缘分和造化了。我奈何不得。
这部长篇写得辛苦。因为,虚构和现实缠绕,有太多的情感牵扯。也因为,要不断地开始。万事开头难。《陌上》的写作令我深刻体验了这句话的重量。这是对叙事难度的一种挑战,也是对耐心、意志以及才华的一种考验。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一直躁动的心终于安定下来了。
唯有故乡和亲人不可辜负。但愿我做到了。
附录:

付秀莹,女,文学硕士,《长篇小说选刊》执行主编。著有长篇小说《陌上》,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朱颜记》《花好月圆》《锦绣》《无衣令》等。作品被收入多种选刊、选本、年鉴及排行榜。曾获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五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奖项。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翻译资助。小说集《花好月圆》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部分作品译为英、日、法等国文字。

图书以华北平原一个村庄为背景,采用散点透视的笔法,试图勾勒一幅乡土中国的精神地图。那些乡村的女性站在命运的风口,任时代风潮裹挟而去。翠台姐妹、婆媳间的家长里短,喜针、小鸾们夫妇间的恩爱情仇,渗透着的是对乡村传统伦理的依恋和坚守;香罗、望日莲等对外面和两性关系的新审视,则是对传统的逃逸;建信、大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则是重建乡村秩序过程中破与立的矛盾,也是纠缠。这些"新村民"内心的辗转、跌宕和进退失据,一一在作者细腻的描绘下呈现,她的笔底始终鼓荡着生命隐秘的呼啸风声。
(责任编辑:樊雅和 UB0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