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5|回复: 2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自然和具象的故乡

发表于 2017-7-31 00:36: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自然和具象的故乡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自然和具象的故乡
  给她一个具象的故乡
  橙子爸爸来自湘西,所以橙子是半个北京丫头,半个湘妹子。
  以前想到湘西,我只会想到土匪,穿着短衫,不系扣子,手里举着短枪。但是后来,我通过沈从文读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湘西,神秘清明,山水相依,又有淡淡的哀愁。我们每年都会去湖南,从长沙开车到湘西。这里是橙子的一处故乡,有渗到她骨子里去的基因。
  我以前对故乡也没有什么概念,因为从来没有离开过,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熟悉这里的胡同和街道。但是,我爷爷奶奶可都是东北人,姥姥姥爷都是河北人,那两个地方出现在我心里的次数越来越多,好像模糊的身影在渐渐走近,变得清晰。年纪越大,对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地方越是向往,所以,我们也希望,橙子心中有一个具象的故乡。
  也不仅仅是故乡吧,现在的孩子,对太多东西,都需要有温度的接触。他们被关在屋子里的时间太多了,和真实世界接触的时间少得可怜。他们需要到大自然里去。
  据说,现在中国小学生的近视率超过40%,而欧美国家同年龄段的孩子近视率不到1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遗传,而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们在户外玩儿的时间太少了。在美国旅行的时候,可以充分感受到当地人对运动的热爱,小朋友也是一样。海滩上到处是自由奔跑的小孩子,社区的儿童游乐场也满是疯狂玩耍的小孩儿。孩子们奔跑起来劲头十足,像脱缰的小马驹,还时不时会来个侧手翻。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很多在中国城市里的“乖宝宝”们难以体会的。
  我是锡伯族,一个游牧民族,我现在时常会想象自己纵马驰骋在草原的样子,如果我相信轮回,那我有一世应该是那样度过的。所以,血液里的一点基因,让我总想抛开这些精致的束缚,安全的桎梏,去放浪形骸地拥抱最真实的自然。
  湘西,是一个值得这样去徜徉的地方。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中说:“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这一切教会了沈从文思索和写作,它一定也能教会我们很多。
  橙子两岁多的时候,借着“十一”长假的时间,我们带她第一次走进湘西,走进大山大水之间。第一次意识到小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皮实”,可以大胆在自然中“放养”,也是在这片土地上。
  车出长沙,向湘西深入,就好像进入了一个藏匿着精灵的世界。途经一个浅滩,我们下车。秋天的湖南,水已经有些凉意了,通常小宝宝们是躲都来不及的,凉刺入身体,太容易引起寒病。但是,橙子爸爸却让橙子脱了袜子,卷起裤管,把白白胖胖的小脚丫泡在溪水里。橙子特别开心,看不出她冷,只记得她玩儿水,扔石头,蹚来蹚去,把水撩得到处都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叫她上岸,因为她太不情愿了。
  湘西的山水,看起来险象环生,对小孩子又像是很温润。
  有那么几次,车程很长,而且有很多的急转弯山路,特别是晚上,在山脚下看盘山路上来来回回的车灯交相辉映成灯海,也是难得一见的壮观。这样的路,橙子也坐车经过了。在我被左右晃荡到快吐了的时候,她却异常淡定,没有一点晕车。这应该和从她10个月起,我们就坚持给她倒立有关,据说这有助于内耳前庭的发育,可以防止长大后晕车。
  孩子适应世界的潜力,超乎想象
  湘西很多地方还保持着原生态的样貌,山奇水秀,民风彪悍,满眼葱郁的绿色和木头的潮湿的黑色。这样的环境,我也会担心橙子的卫生问题,毕竟她只有两岁多,还离不开奶粉和奶瓶。
  在家里,奶瓶每用过一次都是要放进消毒锅里消毒的;在路上,就只有用开水烫一下了事。一日三餐,除了喝奶,她基本就是和我们吃同样的东西,米粉,水果,蒸蛋⋯⋯都没什么特别。我一直在忐忑不安地“等”着她拉肚子,或者因为作息不规律、忽冷忽热而发烧,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她就像一个小精灵回归了山野,上山下水,自在快乐。
  去湘西,德夯总是不能错过的。德夯有苗寨,还可以沿着潺潺的小溪和许多的小瀑布去爬山。那年,尽管赶上了“十一”黄金周,那里却并没有太多游客。
  我们走过苗寨,就开始向山里进发。橙子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爸爸妈妈中间,有时要跃过小溪,有时要在石头间跳来跳去,这些都难不倒她。在一些水流不急的地方,她会赤着脚踩水玩儿。
  这样走了一段时间,看得出来她有点累了,爸爸就抱着她走,她竟然趴在爸爸肩上睡着了。我们也不着急,中午的阳光正温暖,正好坐下来歇一会儿。
  我们坐在小溪边,把包里的枣拿出来,泡在冰凉清澈的溪水里,一个个洗干净,慢慢吃,慢慢等她醒来。橙子在大树荫下睡到自然醒,醒来后,也吃了这用溪水浸泡过的枣,连连说好吃。这就是我们仨的午餐了。
  吃好了,睡足了,我们继续前进。山间田园,风景好,空气也好,不知不觉就走了很久。在一间小茅草屋外面,有当地人在卖黄瓜和煮鸡蛋。我们买了黄瓜,用山上的水洗了吃,又分享了煮鸡蛋。这一天,运动量格外大,吃得又低脂少盐。橙子坐在爸爸的脖子上,也吃完了一根黄瓜,一个鸡蛋。如果渴了,我们就喝山泉水。这一天,也没碰到几个人,真是与世隔绝的享受。
  当然,我也担心橙子喝了野水,吹了山风,没吃一顿正经饭,会生病。事实是,她除了晒得有点儿黑,简直完好无损,而清淡的饮食正好避免了积食,寒凉也不会引起疾病。
  那一个星期里,我们还去了芙蓉镇、凤凰古城、红石林,几乎一天换一个住的地方,有时住宿条件还很简陋。无论多奔波,都累不倒橙子。我由此知道,孩子缺了一顿奶,少洗一次澡,晚睡一两天,都不是什么大事儿,也不会对孩子有任何影响。很多焦虑都是父母自己施加给自己的。这些小人儿有很大的潜力去适应和享受这个世界。
  小精灵回归了山野
  我听过一种说法:孩子太小的时候不必带到远方旅行,因为他们留不下记忆,白白折腾大人。我却坚持认为,没留下记忆不等于没留下痕迹。
  橙子6岁那年秋天,冷一会儿热一会儿的季节,我们再次自驾去了湘西。看得出来,她的确不记得4年前那趟旅行了,此时看什么都是新鲜的。
  这回,我们选择了一条更险的山路。有些地方,小瀑布依山势倾流而下,落脚的地方也就巴掌大小,要用手死死抓住石头上的锁链,才能过去。这些路橙子自己是没办法走的,爸爸便让她骑在脖子上,闭着眼睛,紧紧抱着爸爸的脑袋,跟着爸爸过去。在女儿心里,此时此刻的爸爸简直太帅了!
  我们还去了有着“天下第一漂”之称的猛洞河玩儿漂流。我老毛病依旧,不认真计划行程,不认真准备行李,根本没带雨衣雨鞋。看着别人下水之前几乎把自己包成了“粽子”,我们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我们仨和来自四川的一家人坐在同一条小船上,由船夫撑船掌舵,漂流在水秀山青的峡谷中。水流时缓时急,水路千折百转,船夫还会故意从瀑布下经过,让你体会一下被水淋透的痛快。更刺激的是,每当两船交会时,船上的游客就会互相打水仗,不管认识不认识。这些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原来都是有备而来,拎着各种型号的水枪。
  我们上船前说好,不参与打水仗,同船的那祖孙三代,上有老下有小,想必也不会参与这么“野蛮”的游戏。哪知这家人却不肯示弱,姥爷是老革命出身,妈妈也是不服输的川妹子性格,一路都在教育孩子:“人不能没有斗志。”
  这样,我们在这家四川人的带领下,不得不放弃“中立”,跟过往船只展开了“殊死搏斗”。老爷子还拎着瓶白酒,时不时喝一口,亲自指挥作战。本来嘛,我们仨还是不情不愿、半推半就的状态,但是被打急眼了,也不是好惹的。结果,我们这一船战斗力最强,把别的船只都吓得不敢靠近,当然,也有倚老卖老倚小卖小的原因。
  船到终点,我们两家人合影留念,结下了不一般的战斗情谊,还互留电话说以后要保持联络。愉快地挥别之后,我们才发觉自己有多狼狈——鞋里裤子里全是水,头发像刚洗完一样趴在头顶,水滴顺着脸颊和脖子往下流。橙子干脆把鞋脱了,赤脚走了两站地,去停车场取车。
  路边有卖红糖姜水的,我和橙子爸爸一人来了一碗,虽然不感觉冷,还是有必要驱驱寒。可是这玩意儿橙子喝不下,就浑身湿漉漉的,光着脚撒欢儿。还好,湘西秋天的午后艳阳高照,我们回到车里,换了新衣服,擦干了头发,橙子不一会儿就蜷在后座睡着了。
  这样在车里晒了一下午太阳,又到一个小餐馆喝了几碗热鱼汤,晚上,橙子又活蹦乱跳地在芙蓉镇逛街了。
  我特别喜欢看到她健康、自在地在大自然里玩儿,这就像生命本来该有的样子。你们还记得三毛的一篇文章叫《塑料儿童》吗?对,就是那个与荷西一起流浪到撒哈拉的三毛。她在文章里说:“城里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是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说起来,那也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那时的孩子已经被电视和各种五颜六色的塑料玩具捆绑住了,“大自然对他们已经不存在了啊!”
  这就像吃多了香精和味素调配出的重口味加工食品,怎么还会习惯食物在被造之初,清淡新鲜的味道?
  小孩子宁愿看电视卡通片里画出的山山水水,而不愿去爬山和摸鱼。因为,坐在空调房里看山水,不冷不热,脚不会脏,鞋里不会有沙子,也不会被虫咬。而且,电视里的山水比真实的更“好看”。
  听说,与大自然隔绝,会让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患上“自然缺失症”,心里的抑郁,身体的虚弱,都可能由此而起。
  记得小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周末可以和爸爸妈妈去北京的郊外爬山,而且,我喜欢走没有台阶的“小路”,总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山”。可是,随着学习越来越忙,我们很少有机会去了。我却一直没忘记幼小的我对山水的憧憬,那本该是每一个小孩子的乐园。
  我可不要橙子成为“塑料儿童”,所以我们不放过任何让精灵回归山野的机会。
  投入地游戏,才可以对抗枯燥人生
  与芙蓉镇隔河相望的,是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这片红色的碳酸岩石林景区,形成于遥远的寒武纪,鳞次栉比,像珊瑚一样奇美壮观。
  6岁的橙子饶有兴致地去找石头上远古海生物的化石。让她惊叹不已的是,这里以前竟然是海底,那些奇特的石头都是被海水冲刷和浸泡过的,而我们所站的地方,也许就是曾经的鱼儿徜徉环绕的深海。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小小的她一定很难相信这奇妙的地球的变化。
  尴尬的是,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一切,也和她一样兴奋和好奇。当然,这也是好事。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抱怨说,每次带孩子去公园,自己就像个审美疲劳的导游,熟练却没精打采地告诉孩子:这是大象,这是河马,这是猩猩⋯⋯结果,逛得腰酸腿疼,赔上一天的时间,孩子什么感受不知道,反正自己是毫无斩获。
  生活中总会有些不得不一再重复的事,比如我的工作——主持节目,也会有累得不行的时候。怎样才能将自己从毫无价值的沮丧感中解救出来呢?一位前辈告诉我,要增加自己的投入感和游戏感,不光为了节目精彩,更可以缓解心理上的疲劳。一味逃避,反而是种消耗。简单说来就是:享受此刻,认为一切都很有趣,才最好。
  和橙子一起逛湘西,就是这样的感受。她在不同的年纪,对这里会有不同的认知,就连生长在这里的橙子爸爸,透过孩子的眼睛,都有了很多全新的发现。所以我总在心里暗暗感激,陪一个小孩一起成长,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你会有机会再一次和这一切说Hello。
  ——摘自瑶淼《自由疯长》
  新书简介:




  《自由疯长》记录了一对“任性”母女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
  凭着“让孩子在折腾中成长”“让生命长成本来应有的样子”等信条,瑶淼对七岁的女儿自幼实行“野生散养”。生活、教育皆顺其自然——不娇奢,不粉饰,不被世俗和既有道理捆绑。
  这对明明身处“主流”阶层的母女,偏偏不走寻常路,在每个岔路口都做出“非主流”但顺从内心的选择:旅行不做攻略,随性而至;面对复杂风险,保持欢喜;远离奢华城市,偏居乡隅;抛开精致物质,亲近山野;放弃精英标准,转向小众教育。
  尽管做出这些“非主流”选择,必然引来诸多压力,一家人却有着独特的生活与内心之道,轻松自然地面对和化解。
  这本书传递的观念是:生命成长本是自然美好的事,排除万难,就是为了在一个不让人乐观的环境里,恢复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宋晨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2 07:18:09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6:46:46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