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卿卫平,1987年11月出生于湖南新邵,湖南师大生命科学院学生,大学期间,获专业一等奖学金,校”杨树达奖”和”挑战杯”奖等奖励。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获“学术标兵”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同时,笔名向明的他又是中国青年作家创作室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新邵白云诗社社员,《作家时代》编辑部签约作家。迄今在《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散文诗》《音乐生活》等报刊发表作品多件,并有作品收入《芙蓉国诗歌年鉴》《芙蓉花开》(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等选本,出版作品集《最美的守候》(中国文化出版社),曾获湖南师范大学学生文艺创作奖,“国酒茅台杯”全国“十佳校园作家”提名奖,首届山东省“青年文学艺术奖”一等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2009年“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其事迹被湖南师大报、长沙晚报、湖南在线、中国教育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被媒体誉为“诗词湘军少将”。
卿卫平,左手为理,右手为文。用汗水挥洒青春,用激情歌唱梦想,他成功突破,收获累累硕果。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大学,同时收获了两个世界的芬芳。为此,我们决定专程采访这位颇富传奇的青春人物。但是,因他身在中科院北京基因所实习的原因,我们对他的采访不得不改成在线访谈进行。一番寒暄之后,今晚我们的访谈在一个很愉快的气氛中展开。
记者: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评价你说“文武双全”你觉得是指你的哪些方面?
卿卫平:“文”应该是指文艺创作,“武”应该是指理工学习和我的“劳动精神”吧。无论是学习科学知识,还是参加劳动实践,我都是比较勤奋的。而且,我从小一直就是个干活很勤快的人。我在发表在《散文诗》上的《永远闲不住的劳动》里即有这样述及:
“慢慢长大后,我才真正地参与了农家的劳动,也不曾记起从何时开始的。挖土、种菜、插秧、割草……竟在小小的儿岁之龄便学会了各种农家活,虽然 “技艺”还不够成熟。或许因为我是有这种遗传的血统吧,那是天生的。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无论将来怎样,永远都是。我的劳动人生的大树是从那里萌芽生根的。
我在劳动中成长,劳动的大树也因为我的辛劳而茁壮成长。我们似乎已是分不开的了。我也一直牢记着父亲教我的格言:人,劳动才可糊口。父亲未接受过较高的教育(进小学毕业),却教育了我不浅的人生道理。正如洛扎诺夫所说的全然不是大学,而是善良的、不识字的俄罗斯奶奶们培养了真正的俄罗斯人。或许父亲没有培育的意思,但那客观上已经是的。
从此我便热爱劳动,常常跟着父亲一起去野外劳作。虽然不及父亲的那样“规范”,但我也是尽了力的,我对劳动保持着忠贞的信仰。然而,我却从不感觉疲惫,总只感觉到无限的生气与活力,我的生命变得更有生机。也不是在劳动中,我感觉到了生命深处的气息,从那五寸的古老的土地下透出。”
记者:那你觉得在当下这种快餐文化的氛围下,写诗并不算是主流,为什么要坚持?
卿卫平:因为我热爱诗歌,对诗歌情有独钟。当今的快餐文化下诗歌似乎没有什么活力,但是总有一些人在坚持着,比如我的老师孙传胜、刘豪放等,而且事实上当你接触到这个圈子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写诗。
文化的发展的多元化是一个好现象。快餐文化的氛围下,诗歌并不是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只要有诗人团队的坚持,继续传播诗歌文化,诗歌始终会绽放光彩。比如CCTV就常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种诗歌节。应该说诗歌在群众中影响依然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我也正在努力做一个进步,将诗歌与歌词、散文等融和起来进行文艺创作。用写诗的语言去写词,写散文。比如,散文诗就是散文与诗歌的很好的结合的产物。既有诗歌的韵味,又有散文的风格。
记者:当时你是怎么就想去自己尝试了呢?
卿卫平:尝试写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时的冲动,不过同时也需要足够的勇气。当时在上高中的时候,我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全班最好的,也经常得奖,被作为范文来学习。后来,是在2005年冬天,一位本土诗人(就是后来我的老师孙传胜)在我们这里宣传诗歌文化,演讲了一堂课叫《从诗歌文化中汲取力量》。同学们一个个都听得心潮澎湃,蜂拥而动,纷纷买下了他的诗集《遍地黄金》。拿着这本诗集后,便开始每天啃读。慢慢地也就对诗歌有了感觉,于是我也怀着自信与激情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尝试。
为了更好地学习诗歌创作,还特意跑到了新华书店买诗集。选了很久,最终了选了本戴望舒的《望舒草》,很薄的一本诗集,才7块钱。因为家里穷,节省着呢。
记者:即使这样也要去买一本课外书?
卿卫平:是的,那时确是达到了入迷的状态。基本坚持每天要写一首,晚上不酝酿出一首诗就不睡觉的。真的是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中国共青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