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9|回复: 0

光明日报:文学是用来点亮生活的

发表于 2017-8-8 08:37: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由学者温儒敏主持的首个国民文学生活调查研究报告出炉。在中文系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方面,网络作品占比不足1%;农民工真正喜爱文学的很少;近半数作家每天的阅读时间在两小时以上,农民工和大学生最熟悉《阿Q正传》……报告中的这些数据既在人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笔者在大学执教,从2005年开始,每年在开设的文学课上让学生做一份有关文学的问卷。笔者发现,即使那些爱好文学的大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阅读都非常少,且止于浅阅读状态。但与温儒敏主持的调查不同的是,在我的问卷中,路遥一直是大学生最喜欢的作家;诗人中居于第一位的是海子;《读者》杂志一直是大学生的最爱;微信出现后,成为传播文学最便捷的方式,人们常常通过微信来阅读文学作品……这项进行了十几年的小调查,让笔者感受到了文学于当代面临的新选择。

  什么是文学?在古代中国,文学是一个大概念,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的总称,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论语》《道德经》《庄子》今天看来更像是哲学,但它们是文学的元典。《左传》《史记》被奉为历史经典,同时也是文学经典。今天人们所讲的文学其实只是一个小概念,是近现代西方教育体系进入中国后的分科概念。在这个小概念中,又分纯文学、俗文学等。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纯文学只被中文系拥有——在现代大学里,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

  对此,笔者以为,现在是给文学“松松绑”的时候了。应该把现代所谓“文学”归入中国文学的大传统中,与史和哲甚至科学归流。同时,扩大文学的外延,更注重文学精神的内在张扬,而不是只在意其外在形式上是否具有“文学性”。这样才能适应当下文学传播规律的要求。

  大学教学的过程,总会遇到学科之间的各种冲突。比如,有理工科的人问,文学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文学是喂养灵魂的。有学历史的人问,文学经得起推敲吗?我说:文学是用细节说话,体现的是人性和人的精神。总体来说,文学就是一种素养,喜爱文学者大都是有情怀的人。

  在笔者看来,文学的样态总是在变。小时候听祖母和母亲讲民间故事,是文学生活的一部分。后来,自己能看书了,看《故事会》《读者》,也是文学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看几页《论语》《史记》乃至鲁迅的小说,是文学生活;经常去看电影,在手机上读各种各样的文章,同样也是文学生活。我们不能把文学看“小”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文学,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如何用文学点亮生活。

   (作者:徐兆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