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战狼Ⅱ》:
不要放弃,你是中国公民
2015年《战狼》上映,5.25亿元票房让整个电影市场惊喜,也让导演兼主演的吴京惊喜。此后,养伤一年,筹备《战狼Ⅱ》一年,拍摄《战狼Ⅱ》一年,7月27日,“战狼”吴京又回来了。
拍部队、演军人,是吴京从小的梦想。选择拍特种兵,则是因为特种兵的神秘色彩,让他们对观众有特殊的吸引力。
《战狼》中,吴京扮演的冷锋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战狼Ⅱ》开画,冷锋却因为犯错而被开除军籍。故事从这里开始,走进非洲,冷锋卷入了一场非洲某国的内战。他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竭尽全力保护每一位中国公民和当地无辜百姓,最终顺利完成了带领数十名中国公民和国际友人撤离战区的任务。
为什么摘下了肩章,仍然不忘军人的使命?吴京的答案是,军人之所以受尊重,不是因为“军人”的称谓,而是因为军人的责任。“脱下了军装,军人的责任依然不会卸下。”电影里,他用一句话表达:“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
和平年代,军旅题材怎么才能拍得好看?怎么才能体现出当代中国军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决心?怎么才能表现出中国军队不容侵犯的威严和强大的战斗力?吴京认为,故事之外,也要有好的镜头语言和好的动作设计。
拍摄《战狼Ⅱ》,他请来了《美国队长Ⅱ》的动作指导和香港动作团队。两个团队的工作方式不一样,动作设计不一样。“两个团队都有优劣,我就让他们各自提出方案,相互较量,我来选择一个观众可能更喜欢的方案。”吴京说。
军旅题材片,离不开枪炮武器,但普通的战争场面,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于是,吴京设计了坦克飘移的镜头,极力拍出中国军人的智慧与帅气。片中所有武器无一不是中国自有、中国制造。“我想通过这些细节让世界看到,今天中国的军事实力真的强大了。”不仅如此,他还背着铅块沉入深海,完成了水上水下连续6分钟打斗的长镜头,创下世界电影史上的纪录。
“《战狼》想要带给这个社会的就是军人身上的硬朗气质!”吴京说,虽然身在和平年代,但在每一次灾难中,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解放军。只要有人民解放军在,老百姓就能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安全。“有人说,美国电影的英雄伸张正义,总是打不死。我想让大家在电影里看到,中国军人也是打不死的英雄,即使一个军人倒下了,还会有千千万万的军人站起来。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
《战狼Ⅱ》的最后,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是一本中国护照,字幕写道——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时,不要放弃,请记住你是中国公民。中国护照或许不能带你去到世界上每一个地方,但是中国护照一定能把你从世界上任何地方接回来。
“这正是今天的中国军队所捍卫的,一个国家的主权不仅意味着它的领土,也意味着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和安全。”吴京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电视剧《深海利剑》:
展现情怀,无关苦难
1951年4月,中国海军成立了潜艇学习队。1954年6月,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成立。如今,潜艇部队已经成为海军重要力量之一。
然而,在这么多年来的军旅题材文艺创作中,以潜艇部队为主要创作对象的作品可谓少之又少,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在于潜艇部队的保密程度之高,什么能表现,什么不能表现,表现到什么程度,对于创作者来说都是难题。
潜艇部队的主要任务究竟是什么?他们的工作环境到底是什么样?他们跟其他兵种又有哪些不一样?对于老百姓来说,潜艇部队的神秘性让它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赵宝刚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深海利剑》可谓填补了军旅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中的这一空缺。该剧讲述了我国海军为抵御外来潜艇的屡次侵犯,火速制定“T计划”培养人才,为正在研发的新型潜艇培育指挥型军官的故事。
最近几年,赵宝刚让观众印象最深的作品是《老有所依》《北京青年》《奋斗》等都市生活剧。拍军旅题材,他也想要拍出当代青年军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人们想到军旅题材一般都会想到一个模式,好的创作一定要打破这个模式。面对今天的年轻人,如果你在创作里一味口号式地宣传教育,恐怕只会适得其反。”赵宝刚说。
潜艇部队的战斗力标准是走得远、潜得深、呆得久、藏得住、打得准。潜艇兵工作的重要特点是“百人同操一艘艇”。当潜艇潜入深海,短则数日,长则数月,艇内生活带给官兵们的,除了漫长的孤寂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现实的艰苦环境—舱内空间狭小,官兵只能轮流蜷身而憩;舱室间温差大,从一个舱进入另一个舱,要经历从穿上棉衣还冷到光着膀子还汗流浃背的切换;海底没有自然氧气,潜艇官兵呼吸的是人造氧气,万一出现氧过敏就有生命危险;淡水有限,每日饮用水都有严格限制,更不用提一周洗一次澡的“奢侈”……
但赵宝刚最想在电视剧里表现的并不是这些。军队建设和战斗任务的当代性,是电视剧着力表现的时代特征。
“潜艇部队面对的是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他们不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像是一群深海特工。”为了突出这个特点,《深海利剑》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剧中常规潜艇舱内操作的镜头,都是在潜艇中实景拍摄完成的,涉及核潜艇舱内的镜头,出于保密要求,则在耗资1000多万元搭建的棚内完成。潜艇部队的技术术语专业性强,为了力求真实,剧中除了主要角色由演员出演外,其他战士都是真正的潜艇官兵。他要求全部镜头都要干干净净,官兵的形象也要干干净净,要把人们“一想到当兵就觉得脏兮兮”的印象完全摒弃掉。
“不仅要真实,还要拍出真实基础上的帅气!在美学意识上拍出当代军人的风貌!”赵宝刚说,“大部分军旅题材表现的是部队生活的艰苦,但今天一味地宣传苦难,是否还有人愿意去当兵?我们强调学知识、学文化,就是为了减少苦难。现代战争的理念就是要靠大脑、靠智慧、靠战术。我们要强调的是坚定的信念,这跟情怀有关,跟苦难无关。”
和平年代,当代青年军人为什么还会选择为国抛家舍业?艺术创作必须抛弃过去的惯性思维,寻找并建立起贴合时代的逻辑,才能阐释当代军人的精神和情感。集体生活、与志同道合的“兄弟们”在一起,是赵宝刚在与青年官兵的深入交流中发现的部队生活吸引力所在,正是这种同甘共苦的情谊将这些年轻人的情感紧紧拧在了一起。
创作之初,他到某潜艇部队采访,首先问的不是工作如何艰苦,而是每一个人的情感生活。通过与战士们聊天,他对潜舰官兵真实的生活状态有了了解。“拍军人,首先要塑造真实的人。即使是军旅题材中,我想表现的主题仍然是人类的大爱。”赵宝刚说,“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不讲艰苦奋斗。到了艇里,我们就是英雄,到了岗位上,我们就有责任。”
版面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7日 1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