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援藏 授人以渔,增强“造血”功能
【深圳担当】以深圳的理念、技术、资金等,融合当地的优势资源,让本土特色产业得以壮大,让造血功能变得强大,让发展真正可持续。
去年9月26日,由深圳援建的西藏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拉萨开工。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由深圳市政府和万科集团出资援建,为深圳市无偿援助拉萨市的第一个项目,由市政府委托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建成后将无偿移交给拉萨市政府管理,预计2018年建成面向国内外游客开放。
7月10日,当采访组来到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慈觉林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业园内的非遗馆项目现场,非遗馆的主体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施工。
博物馆紧邻文成公主剧场,北望布达拉宫,南靠宝瓶山,地势自南向北平缓降低,建成之后从整个拉萨河谷和布达拉宫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建筑形象。根据规划,博物馆占地60亩,按照“一馆一园”理念设计,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博览园面积为25000平方米。
万科的项目负责人王回利介绍,为高质量完成这一援藏项目,建设团队与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反复沟通,设计方案还通过了建筑风貌委员会的评审。万科安排了一批优秀工人来到西藏参加施工,克服了高原反应等困难,全区域开工,以保证工期和质量。不仅如此,该项目还充分借鉴藏式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充分展示藏式工艺,并希望可以留下关于藏式风格的文字描述和标准。
“王回利刚来西藏时还很白净,现在晒黑了。他们在雪域高原上展示了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拉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范跃平对深圳这一援建项目充满期待。他介绍,非遗馆项目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保护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非遗馆将收集西藏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唐卡、藏戏服饰等代表性物品放置其中,必将为拉萨市加快推进“文化兴市”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为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对于把拉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文化城市也具有重要意义。
每天7点,僜\人青年郭清龙就起床,来到了下察隅僜\人新村的农家乐。
自从深圳援藏工作组援建的农家乐开门营业后,每天的生意都不错。他主要负责手抓饭,把饭煮好,再加上野韭菜、黑芝麻、鸡肉丁等,就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手抓饭”了。
这份工作,让郭清龙每月有了3900元的收入,比原来打工时强多了。
在援藏工作中,深圳援藏干部结合受援地资源禀赋条件,加快培育壮大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不断增强受援地自身造血功能,以产业发展促进居民就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有一组数字,可以看到“造血”功能增强后的变化——
推广超级稻品种试种和抛秧、机械化耕作等水稻栽培新技术,安排受援地农业技术人员赴深圳学习,并从播种到收割全程现场指导农牧民,使察隅的常规稻产量由600斤/亩提高到900斤/亩;推进察隅农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用高山雪水养活“四大家鱼”,填补了西藏养殖业的空白;开展铁皮石斛、天麻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积极打造生态综合种植基地等,使农场年集体收入增长约30%。
人才援藏 “来了就是察隅人”激情担当融入当地
【深圳担当】援藏干部不仅带着一腔热血,也带来深圳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作风,播洒的是智慧,体现的是担当,结下的是丰硕成果、深厚情谊。
“我觉得深圳的援藏干部有四个特点”,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林芝市委副书记、市长旺堆这样评价——以顾东忠为组长的第八批援藏干部更加突出精准扶贫,业绩突出。一是,能很好地和县委政府整体工作部署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当地县委县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思路非常清晰,既接好原来的接力棒,又有自己的想法,还把精准扶贫的标准融进去。三是,工作非常踏实,不仅深入基层一线,还和强大的后方深圳保持密切联系。四是,知识水平、驾驭能力高,传帮带作用发挥明显。
“我与好几批深圳援藏干部共事,感到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全身心融入当地,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当作察隅人。他们深入到各乡各村去调研,有些地方我都没去过,他们都去调研了。”林芝市副市长、察隅县委书记扎西平措说起援藏干部们在察隅做的一件件实事时,如数家珍——
第八批工作组组长顾东忠是县委常务副书记,还兼着察隅农场党委书记,工作任务重,但他们热情高、很投入,来了两个多月,就拿出了三年工作规划思路,而且还特别讲政治、顾大局,积极承担起14个小康示范村的建设任务;第七批工作组组长王建文为了地处地质灾害区贫困村目本村搬迁,多次去现场调研,走得脚上全起泡了,就是用这种拼命三郎精神推动实现了全村整体搬迁,村民不仅脱贫,生活得以改善,还能守边固边,一举多得;第六批援藏干部在郑新强书记的带领下深入群众,问题看得准,领着大家推进“家园家貌”项目,把察隅老百姓的卫生间、洗澡间修起来了,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一句温暖人心的深圳观念。当顾东忠等第八批援藏干部来到察隅后,提出了一句同样温暖人心的理念——“来了就是察隅人”。
“来了就是深圳人”,展示的是深圳城市的开放、多元、包容。
“来了就是察隅人”,体现的是援藏干部的激情、奉献、担当。
深圳着眼于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展干部援藏、智力援藏和支教支医工作,为受援地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和智力支撑。
十八大以来,深圳先后选派19名年富力强、业务精通、经验丰富、富有开拓精神的特区党政干部赴藏,分别在察隅县、察隅农场挂职,充实到当地党政机关和基层岗位,为促进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强化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精准对接受援地需求,加大专业人才援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深圳加大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受援地急需的专业人才选派力度。累计派出7名教师赴林芝地区义务支教,连续选派17批医疗队90余名医务人员赴墨脱、察隅开展义诊服务,并通过医疗教学、专题讲课、“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充分发挥援建人才“传帮带”作用,着力提高当地医疗卫生人员专业水平。
深圳还强化智力交流合作,大力开展智力援藏,为西藏林芝等地培训各族党政干部和教育卫生专业人员5000余人次;教育系统专项安排墨脱县、察隅县39名骨干教师赴深进修跟班学习,为提升当地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4月,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察隅工作组主动与深圳市委组织部和察隅县委组织部沟通对接,在去年协助林芝市选派5名干部到光明新区跟班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在林芝市各区县中率先协助启动2017年选派干部跟班学习工作,共选派10名干部到深圳市跟班学习半年,进一步提升受援地干部的工作理念、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增强服务察隅改革发展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