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3|回复: 1

三位皖籍女性的大义情怀

发表于 2017-8-13 22:01: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李传玺
  去年底编写《徽风皖训》,特意编选了近现代三位皖籍女性的懿行美德。这三位是:吕碧城、苏雪林和江冬秀。吕碧城和苏雪林是文化大家,江冬秀虽然只是家庭妇女,但由于跟在胡适身后,也广为人知。编选时,我突然发现:她们虽然均为女性,但在人民有难,民族危亡的时刻,都能够慷慨以赴,其大义情怀,丝毫不让须眉,甚至一些所谓须眉根本就望尘莫及。
  吕碧城,少年命运多舛,其才识被英敛之赏识受邀加入《大公报》后,诗文很快在文化界产生广泛影响。以致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出现“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1913年,母亲在上海病逝,吕碧城赶过去和大姐吕惠如、二姐吕眉生和小妹吕坤秀(四姐妹均是中国现代女子教育的开创者)料理了后事后,竟然购买了数万元“署券”,鬼使神差一脚踏进了债券投资活动,也许是上苍对她早年苦难的补偿,这些“署券”没两年即给她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她后来的生活完全独立靠它,留学美国游历欧洲靠它,但她并没有完全用于个人生活,常常以此慷慨开展社会公益慈善甚至动物保护事业。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内大雨连绵,山洪暴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同时漫溢,决口数百个,京畿一带顿成泽国。时在上海的吕碧城立即与诸名媛在第一时间发起成立了“京直水灾女子义赈会”。吕碧城代拟了赈灾通告:“迩者,奇灾告警,大浸稽天,黔黎惨逐波臣,京畿沦为泽国”,“惟以广益集思,众擎易举,爰发通告,号召邦媛”,“联袂偕来,共维义举。此日贤劳备至,他生福慧双修”。通告发出后,吕碧城四处奔走向各界劝募,自己更带头慷慨解囊。让人震惊的是,她一下拿出了10万大洋。1918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麦登调查发现,北京市郊5口之家,每年100大洋就可以维持生活。吕碧城的10万大洋,如果真能全部到达灾民手中的话,能养活1000个5口之家一年。
  吕碧城生长于安徽舒城,祖籍皖南旌德庙首,从此向西不过百里的太平岭下(即今黄山区,当年两地同属宁国府),14年后又出了位才女苏雪林。苏雪林对吕碧城是相当敬佩的。曾将一幅吕碧城身着孔雀服“美艳有如仙子”的玉照供养多年,以表倾慕之情。
  苏雪林在批评鲁迅问题上多有偏激偏颇,当时就受到胡适先生的批评,以后也广受诟病,但她在文学乃至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是有很大贡献,也受到后学们的广泛肯定与称赞。就一人生行迹来说,抗战初期的捐金义举无疑是一大亮点。
  “8·13”淞沪抗战爆发后,读着前线将士同强大的日军浴血奋战的消息,苏雪林感动了。一天,她从床下拖出一只小皮箱,这个小箱子,苏雪林无论走到哪都带着,里面放着自己同张宝龄结婚时母亲的嫁资3000元,还有这些年自己教书写作攒下的积蓄。她打开箱子,仔细清点一下,按当时的比价能兑换51两黄金。她当即决定,将此全部兑换,捐献给国家,以助抗战,以挽救民族危亡。堂妹得知后,要她再考虑一下,这毕竟是你的血汗钱,和张宝龄感情不睦,一直没有孩子,将来也不会有孩子,抗战将是一个漫长的时期,这些也是活命钱。但苏雪林征求张宝龄意见后,毅然全部拿出,并立即送去给大公报社长胡霖(四川成都人,但在安徽宿州和安庆长大)请他转交国民政府。苏雪林捐金的消息大公报透露出来后,人们对苏雪林的义举表示称赞,也立即带动上海掀起了捐金帮助抗战的热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22:01:41 | 查看全部
江冬秀就是一家庭妇女。但她可是出生于名门望族。曾外公吕朝瑞是咸丰三年癸丑科探花,外公吕佩芬是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最早倡修皖赣铁路并开始付诸实施。二吕也是庙首人,应该说江冬秀和吕碧城沾亲带故。无奈家道中落,到了江冬秀,只能成为普通村姑。虽然一生都站在胡适身后,是胡适的光环映照了她。但她也能在一些问题比如胡适从政一事上给胡适一定提醒和建议。
  抗战时期,尽管一家生计艰难,但回到家乡,仍然就自己力所能及做出了贡献。有人会说,此时胡适在美国当着驻美大使,日子有什么难过的?一,胡适工资和其他收入比较多。但他乐善好施,一直没什么积蓄,中间买了些股票,也想进行投资,但抗战开始后,江冬秀在带着这些东西转移时,偏偏把股票给丢了。二、胡适公私分明,大使工资是540美元,除了支付个人在美生活费用,还得用来养一家子。担任大使头两个月,国内抗战正是关键时期(武汉和广州失守),大使馆没有收到经费,全是胡适自掏腰包维持运转,为了争取打开美国对中国抗战援助大门,胡适累得心脏病突发,所花医疗费也是先向朋友借的,孔祥熙给他寄钱,他也退了回去。大使有笔特支费,他在大使期间竟然一分未动。
  胡适大使期间演讲比较多,一方面是公共外交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胡适想弄两个外快补贴干瘪的口袋。他常常写信给江冬秀,婉转地请她减少家用开支。但江冬秀并没显得抠抠搜搜,在大事面前,她仍然显得慷慨大方。上世纪40年代初,江冬秀曾从上海短暂回过上庄,也到江村看了看,当她走过杨桃岭那段胡适相亲之道,也是旌德一带村民外出经商的“徽商古道”,看到古道年久失修,到处坑坑洼洼,多处石板坍塌,于是自掏银两,请山两侧老百姓对古道进行整修。当我们今天走过这段古道时,村民们仍然会自豪地指着石板对你说,这是胡适夫人江冬秀当年回来请我们家先人帮助铺垫的。
  传统家规家训中自然会有对女性的规范要求,但统统读下来,你会发现它们都只是讲女性如何相夫教子遵守妇道闺德的,教条单调古板,从今天看来显得十分陈旧落后。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它们当年也还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任何一项道德规范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产生后,如果严格遵守它,特别是那个历史环境下的个体能把它化作血肉的自觉和灵魂的信条,都会成为推动历史前行正向的合力。比如相夫教子,如何才能相好教好,这就需要裹着小脚的女性的视界、心胸、品德不能自囚于深宅大院的天井内。
  在皖南的古村落,你常常会看到一些老建筑特别是只能是男性天地的祠堂里镌刻着女性的名字,那是她们接过父兄特别是丈夫的重任,在他们去世后,将他们正在进行的事关整个家族的事业进行到底换来的。哪怕倾家荡产,哪怕将来再无生活来源也在所不惜。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长大的中国女性是具有这种品性的。上述三位女性虽然身上多了现代色彩,但她们的人生成长来自传统文化的陶冶。她们在家国面前的大义情怀正是中国传统女性传统品性在国家民族等现代意义上的放大与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