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李传玺
去年底编写《徽风皖训》,特意编选了近现代三位皖籍女性的懿行美德。这三位是:吕碧城、苏雪林和江冬秀。吕碧城和苏雪林是文化大家,江冬秀虽然只是家庭妇女,但由于跟在胡适身后,也广为人知。编选时,我突然发现:她们虽然均为女性,但在人民有难,民族危亡的时刻,都能够慷慨以赴,其大义情怀,丝毫不让须眉,甚至一些所谓须眉根本就望尘莫及。
吕碧城,少年命运多舛,其才识被英敛之赏识受邀加入《大公报》后,诗文很快在文化界产生广泛影响。以致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出现“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1913年,母亲在上海病逝,吕碧城赶过去和大姐吕惠如、二姐吕眉生和小妹吕坤秀(四姐妹均是中国现代女子教育的开创者)料理了后事后,竟然购买了数万元“署券”,鬼使神差一脚踏进了债券投资活动,也许是上苍对她早年苦难的补偿,这些“署券”没两年即给她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她后来的生活完全独立靠它,留学美国游历欧洲靠它,但她并没有完全用于个人生活,常常以此慷慨开展社会公益慈善甚至动物保护事业。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内大雨连绵,山洪暴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同时漫溢,决口数百个,京畿一带顿成泽国。时在上海的吕碧城立即与诸名媛在第一时间发起成立了“京直水灾女子义赈会”。吕碧城代拟了赈灾通告:“迩者,奇灾告警,大浸稽天,黔黎惨逐波臣,京畿沦为泽国”,“惟以广益集思,众擎易举,爰发通告,号召邦媛”,“联袂偕来,共维义举。此日贤劳备至,他生福慧双修”。通告发出后,吕碧城四处奔走向各界劝募,自己更带头慷慨解囊。让人震惊的是,她一下拿出了10万大洋。1918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麦登调查发现,北京市郊5口之家,每年100大洋就可以维持生活。吕碧城的10万大洋,如果真能全部到达灾民手中的话,能养活1000个5口之家一年。
吕碧城生长于安徽舒城,祖籍皖南旌德庙首,从此向西不过百里的太平岭下(即今黄山区,当年两地同属宁国府),14年后又出了位才女苏雪林。苏雪林对吕碧城是相当敬佩的。曾将一幅吕碧城身着孔雀服“美艳有如仙子”的玉照供养多年,以表倾慕之情。
苏雪林在批评鲁迅问题上多有偏激偏颇,当时就受到胡适先生的批评,以后也广受诟病,但她在文学乃至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是有很大贡献,也受到后学们的广泛肯定与称赞。就一人生行迹来说,抗战初期的捐金义举无疑是一大亮点。
“8·13”淞沪抗战爆发后,读着前线将士同强大的日军浴血奋战的消息,苏雪林感动了。一天,她从床下拖出一只小皮箱,这个小箱子,苏雪林无论走到哪都带着,里面放着自己同张宝龄结婚时母亲的嫁资3000元,还有这些年自己教书写作攒下的积蓄。她打开箱子,仔细清点一下,按当时的比价能兑换51两黄金。她当即决定,将此全部兑换,捐献给国家,以助抗战,以挽救民族危亡。堂妹得知后,要她再考虑一下,这毕竟是你的血汗钱,和张宝龄感情不睦,一直没有孩子,将来也不会有孩子,抗战将是一个漫长的时期,这些也是活命钱。但苏雪林征求张宝龄意见后,毅然全部拿出,并立即送去给大公报社长胡霖(四川成都人,但在安徽宿州和安庆长大)请他转交国民政府。苏雪林捐金的消息大公报透露出来后,人们对苏雪林的义举表示称赞,也立即带动上海掀起了捐金帮助抗战的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