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11|回复: 0

[2010年劳模展示] 钳工薛金良 12年打磨成全国状元

发表于 2010-5-10 11:17: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一个低级错误,让3人又花了3小时重拆重装。自那以后,薛金良养成一个习惯,随身带个小盒,所有拆卸的工具整齐放入,彻底改了随手乱放的坏毛病。

“这次全国大赛,提前在网上公布考题,一方面是要让大家做足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要考选手的基本功。平日功夫没下到,现在努力也没用!”

■第一件作品

一个铁榔头3天才做成


“那还能叫活儿吗!”这是薛金良爱说的一句口头禅。还要把“活——儿——”拖成长音,做重点处理。

在模具分厂模修班车间,薛金良站在一组1米见方的模具前,正用塞尺片检测模具间隙。

塞尺片的厚度,正是0.03毫米。而这组模具的咬合面也十分紧密,发丝根本塞不进去。“能塞进一根头发,那还能叫活儿吗?”

面对记者的叹为观止,薛金良显然并不领情,重复着他的口头禅,一副艺高人胆大的派头。

薛金良,中等个儿,不足60公斤,精瘦。1994年,薛金良进入北车集团内部技校学习,专业为机械钳工。此前,他根本没有关于钳工的任何概念,以为钳工就是拿手钳子干活,做出弹弓之类的东西。上技校后才明白,钳工干的都是些机器干不来,必须靠人手工完成的精细活儿。

技校的课程,两周理论,两周实践。刚刚认全基本工具,学生们就被带到车间,练习锉、锯等基本功。半年后,锉、锯、钻孔、铰孔、削、錾基本功练得差不多时,老师让大家做一个铁榔头,这也是学生们的第一件作品。

要求的工序步骤是这样的:从大件毛坯上下料,用锉刀按图纸把它的6个面锉平,再制成榔头形状,前尖后方,成一个直角梯形;材料中间还要钻一个椭圆形的孔,能放入木柄。

啥工具在手上,都不听使唤!

首先,将锯条安在锯弓上开始锯。那时,手上没功夫,锯条拉出去不走直线,左摇右摆。拉出去的距离短,光看着忙活,就是不出活儿。“不断七八根锯条,锯不下这铁疙瘩。”耗了一上午,才锯下一块巴掌大、手腕粗的铁疙瘩来。

接下来,将这块铁疙瘩锯掉一个角,再锯出尖。锉刀的使用,讲究平端,否则,两头低,中间鼓。初试牛刀,同学们都一样,锉刀端不平,锉哪儿哪儿凹。

一个铁榔头,薛金良整整做了3天才完成。与同学们做出来的比一比,并不突出。这时候薛金良才认识到,必须练好基本功。

薛金良能吃苦,爱钻研,双手灵巧。上技校的3年里,他日日夜夜与几十种工具打交道,穿梭在冰冷的材料间,对各种工具的应用从渐渐熟悉到得心应手。薛金良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其中尤以锯的功夫最好。锯条过处,锯缝贴着划线笔直行进。

■第一个偶像

暗发誓也要拿大奖


1997年,毕业考试来临。80多名同学,只有薛金良一人考中五级工,同学们都是四级工。毕业作品是做3个T形相配,呈现出的作品,咬合要紧密,两者间隙为0.05毫米。

T形相配,也就是一个凹形工件,一个凸形工件,以凸适凹,互补成为一个完整的矩形。

全国顶尖高手大赛的间隙标准为0.03毫米,却让一个技校生的毕业作品达到0.05毫米,是不是太苛刻了?

面对疑问,薛金良解释:0.02毫米的差距,是真正意义上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足够一个初入行者磨炼十几年方能超越!“现在想起那些毕业作品,太小儿科了!”

一边给记者讲解毫米、丝米、忽米、微米,薛金良一边轻抚一块刚加工好的硅钢片模具,随后转头吩咐:“这个还得再修,毛刺超标了。”他所说的超标,是指这种冷冲模具经过机加工后,上面的毛刺高度不能超过0.03毫米。

“天啊,你居然能摸出来!”记者再次惊叹,薛金良腼腆地笑笑,“模具精度高些,使用寿命会成倍延长。”

技校毕业后,薛金良进入永济电机厂工作,第一个岗位是维修钳工。第一个师傅姓万,在师傅的指点下,薛金良干的活像模像样。半年后,他必须出徒开始单干,只有遇到难题时,师傅才过来帮忙。

困扰薛金良许久的技术难题,就是师傅一句话解决的。锯一块面板,对平整度的要求非常高,如何快速消灭存在的高点,是难题。师傅指点他将红丹粉刷在平板上,拿工具在上面蹭一下,高点立现,接着加工即可。

维修钳工,干活必须细心。五年间,薛金良被磨炼得一丝不苟。

有一次,厂里一台摇臂钻床坏了。拆开一看,润滑泵主轴上的转子坏了,供不上油。薛金良与两位同事换了零件,重新安装好,用了3个小时。试试,还是无法供油。他急得满头大汗找原因,终于发现,原来是一个名叫“键”的零件没装回原位。这个低级错误,让3人又花了3小时重拆重装。自那以后,薛金良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随身带一个小盒,所有拆卸的工具整齐放入,彻底改了随手乱放的坏毛病。

在薛金良眼里,师傅张峰杰就是他的第一个偶像。张峰杰是2003年第一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决赛的状元。当年,薛金良被调至模具钳工岗位。张峰杰载誉归来后,永济电机厂奖励他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授奖仪式现场,象征房子的是一把尺余长的特大号不锈钢钥匙。这把钥匙,就是薛金良为师傅抛光的。师傅在台上领奖,徒弟在台下暗暗发誓:一定要像师傅一样拿大奖!

■第一次大赛

小失误让他前功尽弃


在张峰杰的带领下,薛金良的技术越来越娴熟,活也越干越漂亮,两次摘得厂内技术大赛的冠军。永济电机厂历来对产品精度要求非常高,样板模具的制造,更加严格——不超过0.002毫米。到2005年时,薛金良已经能独立完成超差不过0.001毫米的样板模具,与图纸要求的一模一样,几近完美。

不久,薛金良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超级钳工》大赛。里面的决赛项目极具观赏性,但是对精度的要求却极为平常。

比赛项目中有个配钥匙环节,要求选手不能碰钥匙,只能边看边用锉刀锯,配出的钥匙,要打开同一把锁。节目还没看完,薛金良就干开了。“它考的就是对距离远近与深浅的把握,只要精度超差不超过0.2毫米,就能打开锁。”这样的标准,对薛金良来说可真是太简单了。那时候,薛金良明白了一个说法:为什么人们总把小偷叫做钳工,而不叫车工、电工什么的,可能这与钳工手上功夫厉害有极大的关系吧!

2005年,薛金良代表永济电机厂参加了北车集团青工技能大赛。为了赛出最佳状态,他让新婚妻子独自参加厂里的集体婚礼旅行团,自己留在车间里打磨技术。

然而,这一次他失误了。为了便于操作,他没有严格遵守技术要求,在不允许动锯子的地方,来了一下。这一锯,让他被扣掉20分,排名第十一。这次失败让他明白,在任何比赛中,都要严格遵守比赛规则。

经过一年的准备,技术日臻成熟的薛金良在2006年的全国大赛中获得第三名。高手过招,会让彼此提高得很快。此后,薛金良在不断的比赛中,吸取经验教训,技术也不断提高。

■第一顶桂冠

大比赛考的就是基本功


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大赛,每省只能选派4名选手。今年7月,在山西选拔赛中,薛金良夺得第一名。接下来,排名前六位的选手参加集训,备战全国大赛。

全国大赛的考题已在网上公布。要求选手按照图纸,做出6个零件,然后再组装,将它交给评委打分。之后,由评委亲自拆分,按组装二重组。两次组装,均要求间隙不大于0.03毫米。若不按要求操作,尺寸虽然可能满足组装一的得分标准,但在组装二中,零件就可能装不上,或者尺寸大了。“全国大赛提前公布考题,一方面是让大家做足准备,另一方面也是要考选手的基本功。平日功夫没下到,现在努力也没用!”

集训的日子里,薛金良与三位战友一道,天天做一套组装件。考试前,每个人都做出30多套零件组装。

大赛前三天,所有参赛选手的工具全部装箱,选手远离考区。这三天,是薛金良集训以来最轻松的日子。

9月17日清晨7点钟,大赛实践部分开考,规定考试时间为6个小时,来自全国27个省的82名选手参赛。每个工作台前堆着一大块毛坯料,用它们做出6个零件后,再行组装。考试题基本不变,只有部分零件的尺寸略有变化。“这次考试,看得人能睡着!”薛金良说,这种专业大赛可不像电视节目里的《超级钳工》那样具有观赏性。在外行人看来,这次大赛那真是枯燥无味。82名参赛选手站在机器旁,地下堆着一堆工具,个个都在埋头“搓板板”“钻窟窿”。

要完成这6个零件的制造,工具非常重要,薛金良共使用了58件工具。仅锉刀一项,就近20把。当天的考试中,他做得又快又好,提前10分钟交上作品,最后得分为69.25分。

很快,他得知,加上自己理论考试的得分,他排名第一,获得了此次大赛的冠军。另外两名山西选手获得第二名和第四名,山西在此次大赛中取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钳工,是指熟练掌握锉、锯、钻孔、铰孔、削、錾等技术,进行模具制造、机械装配、设备维修的工种。一个训练有素的钳工,对间隙的感知,至少是按1/3头发丝的“宽度”进行的。

这还不算绝技,制造模具的钳工,技术更加精湛。他们制造的样板模具,与图纸相比,超差不过0.001毫米。在刚刚结束、由山西省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决赛上,来自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的模具钳工薛金良取得第一名。此次比赛中,他做出的参赛作品,按考试标准制作,间隙为0.03毫米——普通人一根头发丝的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