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年来,中部六省走着一条从大农业产业结构向大工业产业结构跨越、由农业省份向工业省份迈进的重工业化道路。在资源和环境约束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中部地区需要实现产业转型,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低耗能低污染型产业发展。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为了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中部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宜的“两型”产业,同时给予政策支持。
类同的重工业化发展之路待改变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艳琳说,中部六省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当地资源和传统特色发展的工业。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高耗能高污染工业行业在各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1999年中部六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而此后几年,六省的支柱产业主要是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钢铁、铅、铜等黑色与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为主的原材料工业等,这些产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同时,中部六省在支柱产业选择上存在严重的同构性。对相似产业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使得六省之间竞争加剧,容易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周期波动影响。从1999年至2007年,中部六省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一直高于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而且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比低耗能低污染产业要快得多。
专家分析认为,中部地区的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虽然中部地区的电力消费总量占全国电力消费总量的比重不高于该地区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但是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则高于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说明中部地区对全国GDP的贡献不及它所消耗的能源比重。中部地区的电力消费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且每年的增长率都很大。
据了解,中部地区发展不仅过多地依赖能源消费,还向自然界排放了过多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中部地区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各类排放物总量的比重均超过了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GDP中的比重。尤其是其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特别突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较严重。中部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是万吨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与万吨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的指标均不如全国平均水平。一般来说这两个指标都是越低越好,然而中部地区的万吨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从2004年开始就比全国水平高出0.2吨左右;万吨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高出的幅度还很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中部地区没有很好地利用固体废物,使得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恶化使中部六省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频频发生,这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消耗资源和环境而实现的。由于高耗能工业多、能源的利用效率低,能源紧缺状况一直无法改善,能源短缺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时,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的高峰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样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全国性严重的“能源赤字”和区域性的能源危机要求我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
一些专家认为,为进一步缓解中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优势产业的选择导向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产业。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农副食品精深加工业便是其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实际上,这几年中部地区的农副食品工业总产值、食品制造业总产值都不断加大,但仅仅局限于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加工业。农副食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和农产品。
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一直是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但是,经过多年的开采,中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矿成本不断上升,相应的产业生产成本增加,削弱了当地资源型产业的优势。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能源、矿产产品精深加工业,开发下游产品,提高能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成为解决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选择。开发下游产品有利于减少工业“三废”排放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则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随着中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低耗能低污染的“两型”产业在中部地区的发展规模较小。若按当前形势发展下去,“两型”产业难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所形成的外部约束,要求中部地区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起点低、发展滞后,如果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环境保护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将会加快这一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并使资源环境压力得到缓解。
促进中部地区“两型”产业发展的措施
专家建议,中部六省应突破思想束缚,重新认识地区资源优势,将循环经济观念和低碳经济观念贯彻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与主要环节之中。解决资源环境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强“两型”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并以此制定相关政策来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发展。如采矿业及能源加工业,政府需要从企业层面对这些产业进行规制,按照“节能减排”要求对不符合国家环保规定的“五小”企业坚决关闭,促使相关产业的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
同时,政府要从财政、税收、金融、科技、土地等方面采取有利于农副食品精深加工业、能源矿产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以IT技术和GT绿色技术为主的高技术产业等“两型”产业发展的措施,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和促进这些产业加快发展。应该特别注意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给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加速传统产业向“两型”产业转变。
中部六省之间的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各省划地经营,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不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应加强省际合作,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虽然六省在地理空间上具有相似性,但是在具体的资源拥有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省际合作中各省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选择相应的主导产业,以打破现有的产业格局。同时应该加强区域内的环境合作,共同治理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