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82|回复: 1

[2010年劳模展示] 陈新海:洋设备的“中国医生”

发表于 2010-5-10 11:22: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信息来源:沈阳市总工会  

  他脑子里装着所有的洋设备档案,每台设备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控之中;他有一套高超的诊断技能,凭着“观、问、听、摸”,就能准确判断出病因所在;他总结发明了十几种维修技术,再难的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他的敬业与绝技让企业的生产得到有效保障,也让国内外同行惊叹叫绝……

  他就是陈新海,今年48岁,沈阳机床集团齿轮分公司维修钳工、高级技师。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中,他以拳拳报国之心,刻苦钻研,锐意创造,无私奉献,打破了国外维修技术垄断,创造了辉煌业绩,被称为洋设备的“中国医生”。

  “有了陈新海,企业‘千军万马’就有了保障”

  2009年4月的一天,出差在外的陈新海突然接到电话:“陈师傅,公司设备出毛病了!”出毛病的是一台瑞士设备,在赶制一批产品的关键时刻,设备精度突然下降。维修人员与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始终没有找到原因。

  陈新海了解情况后,果断发出指令:“问题就在尾座上,调一下顶尖精度和强度就可以了。”几分钟后,电话那端传来喜悦的声音:“设备正常了!”

  这种神奇的事儿,对于陈新海可说是俯拾即是。今年2月,公司一台洋设备出现故障,维修工判定是设备传动系统出了问题,请来陈新海“会诊”。他只摸了摸设备,就得出了结论:“机床温度低,液压制冷出了问题。”果然,温度一上调,故障随即消除。

  改革开放,使加入了全球生产分工的沈阳机床集团,胸怀“世界级、国际化”目标,加快了技术、装备和产品升级的步伐,先后从发达国家引进近百台先进设备。然而,国外对维修技术的垄断,使引进设备的技术保障严重依赖于人,不仅设备维护成本高昂,而且生产节奏和过程经常被打乱。能否掌握洋设备的维修自主权,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中国工人一定要给洋设备当家!”陈新海暗下决心。

  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使沈阳机床集团春风荡漾。这一年,他们为了扩大产能,抢占先机,从瑞士一次引进五台高精度磨齿设备。两年后,其中的三台设备开始“犯病”,需要到国外厂家购买核心部件,每套价格29万元,交货周期三个月。这使企业又一次陷入了尴尬。

  早就憋了一股劲的陈新海主动请缨,自主维修。他研究图纸,制备工装,寻找替代材料,仅用两周时间就一举成功,为企业节省资金上百万元。

  几年下来,陈新海在进口设备维修中,像中医“望、闻、问、切”一样,摸索出了一套维修洋设备的方法。只要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摸一摸,他就能判明设备的运行状态,找到设备的故障原因。凭着这套过硬的“诊断”本领,陈新海不仅手到病除,而且声名远播。

  有一次,牡丹江某机床企业一台洋设备出现了故障,4个月未能修复,损失达50多万元,便慕名前来求援。陈新海接到“支援令”后,火速赶到该企业,现场仅听了5分钟就找到了病根,并运用自己独创的维修技术,很快让设备欢快运转起来。有人暗中计算,从迈进企业大门到把设备修好,陈新海仅用了3小时。

  在沈阳机床集团,陈新海和他的工友们真正成了洋设备的主人,使这些高精尖设备开动率达到98%以上。近10年来,仅一个陈新海就为企业省下外修成本1800多万元,还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8000多万元。

  提起陈新海,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关锡友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有了陈新海,我们的‘千军万马’就有了保障,他可是我们企业的宝贝疙瘩!”

  陈新海的创造,让世界同行惊叹不已

  德国有一家世界知名的机床企业,每年都要收集各国创新维修技术的经典案例。令人骄傲的是,中国工人陈新海的名字赫然在册。

  事情要从2005年8月说起。沈阳机床集团为适应出口产品加工需要,从德国这家企业引进了我国第一台世界顶级成型磨齿机,结果在使用中加工精度出现了严重问题。

  按照售后服务约定,企业紧急向德方通报,但对方的技术专家正在日本,赶到沈阳最快也要半个月,而且维修费要20万元以上。由此将导致停工、出口交货推迟,至少要赔付违约金10万欧元。心急如焚的陈新海顶着巨大压力,又一次主动请战。他在设备前苦苦研究两天后,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一个丝杠间隙过大。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展开修复,把没人敢碰的关键件做了高精度研磨,经试车验证,故障排除,大功告成。

  德国专家了解情况后惊叹不已:中国工人用自己的技术,修复了这样的顶级设备,简直是奇迹!

  陈新海胆大心细,善于创造,颠覆了修旧如旧的传统维修惯例。他的维修之道是:“代、改、创”,人称“陈新海维修三绝”。

  “代”,对洋设备的零部件实行国内替代。国外维修最常规的方法就是更换零配件,陈新海用“替代法”打破了这一传统。2007年5月,一台瑞士产的磨齿机发生窜动,影响加工精度。陈新海很快查明病因——主轴传动系统的轴瓦精度不够。依照国外惯例,把主轴传动系统全部换掉,需花费29万元。陈新海反复研究、试验,最后用自己研制的一套轴瓦替代了进口部件。测试结果表明,不仅恢复了洋设备的出厂精度,而且某些方面的精度还超过了原有标准。

  “改”,对洋设备进行改进。技能高超的陈新海,敢于向技术权威挑战,对洋设备大胆地进行改进。2007年11月,沈阳机床集团生产的数控机床出现噪音,陈新海经过检查,发现是所使用的洋设备刚性不足造成了所加工的齿轮精度不够。他便用自己特制的工具,把洋设备传动轴的单键联结改为花键(8个键)联结,大大增加了洋设备传动动力,提高了洋设备的刚性,加工出来的齿轮精度得到提高,数控机床的噪声消失了。

  “创”,对洋设备进行再创造,让引进设备推陈出新,大幅提高原有加工效率。2006年,沈阳机床集团车床供不应求,要求齿轮日产量提高10倍,照此增幅需要增加10台铣床,这在当时难以做到。如何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提高齿轮产量?陈新海大胆提出了改造洋设备的方案。后来,经他改造的洋设备,加工效率提高了20倍。这项创新成果不仅令人惊叹,而且填补了国内空白。

  更令人叫绝的是,陈新海不仅能维修、改进洋设备,还能把洋设备的技术和自己的经验,应用到产品设计、开发上。2008年12月,陈新海到国内某知名机床公司采购磨齿机。进行产品试验时,陈新海发现设备存在诸多问题,可厂家对此一筹莫展。陈新海细心琢磨了三天,提出了针对磨头平衡等15个问题的改进方案,让这家企业的总工程师非常震惊:“这哪是维修工人,简直就是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很快,他们把陈新海的方案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使这个自主研发的民族品牌产品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修旧如旧,不如革新创造。”陈新海秉承这样的理念,10年间,仅零部件替代等维修技术方法的创新,就为企业节省成本开支1200多万元。

  劳模文化的熏陶,成就了陈新海的品格

  陈新海成长成才,与劳模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2年技校毕业后,就来到机床企业。他所在的齿轮分公司曾产生过45位劳动模范,他的师傅刘殿鼎就是其中一员。陈新海在这个劳模摇篮工作了28个春秋,耳濡目染的劳模精神让他深受教育,尤其是他的师傅们为共和国制造第一枚国徽的事迹,更是让他激情满怀。他曾三次公出到北京,每一次都要去凝望天安门城楼上那枚国徽,每一次他心中都波澜四起,“学好技术,报效国家”的愿望愈加强烈。

  陈新海怀揣理想,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仅自学了机械本科的大部分课程,还如饥似渴地向师傅学习。别人有一个师傅,他却成了七位师傅的徒弟。他按照师傅们的指点,认真揣摩实践,每天都要比别人多修理几台机器,并注意总结、归纳,插齿机常见病10种、展成磨齿机常见病8种、蜗杆磨齿机常见病15种……他对自己维修过的数百台设备都建立了技术档案,累计达50余本、10余万字。这些实用化的知识、系统化的经验,使陈新海掌握了过人的本领。

  创新,是陈新海不断攀升的动力。在他看来,当好洋设备的“医生”,既要能适应,更要敢驾驭。他在维修洋设备中,总是寻找再创造的可能。一旦设备出现故障,他便创造性地思维,此路不通走彼路,直线不通走曲线,尽力提高维修在洋设备上的附加值。多年来,陈新海大胆创新创造,取得创新成果150余项,创造了包括轴瓦类主轴修复法在内的10多种维修方法,尤其是部分洋设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陈新海顾大局、讲奉献,在企业是出了名的。维修工本来就是机闲人不闲、机忙人更忙,陈新海就更是如此。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时不分昼夜连续工作。有人做过统计,陈新海10年干了别人20年的活。他对待工作就一个字“行”,因而有不少工友叫他“行师傅”。领导部署任务,他说“行”;工友请他帮忙,他说“行”;外地请求支援,他说“行”。只有在荣誉面前,他才羞涩地说:“我行吗?”徒弟孙铭鹤入厂三年就成为工作骨干,一提起这事就说:“我师傅真行,把绝招全都教给了我。”老操作工李鸿钧记性不好,可对有求必应的陈新海的手机号码却倒背如流。陈新海这种优秀品格,赢得了工友和同行的交口称赞。

  熟悉陈新海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2003年11月2日,陈新海因为忙于调试新设备,没能与老父亲见上最后一面,每当说起这事儿,他都低下头,眼角湿润。妻子徐彩霞记得,她第一次去陈新海家时,看到的是他在为患病的母亲洗脚,这让她下定了跟他过一辈子的决心。陈新海对待工友的求助也从不嫌麻烦。从配把钥匙到修自行车、装修房子,只要工友们有困难,他都主动热心相助。多年来,他为工友修理的自行车就有上千辆。“陈师傅人好,对我们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提及陈新海,工友王敬学说。

  从陈新海成长的足迹可以看到,他入厂28年,发愤图强,立志报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洋设备的“中国医生”,并获得许许多多荣誉。他入厂三年就荣膺沈阳市青工大赛钳工状元,而后成为辽宁省青工技术能手、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并陆续被评为沈阳市、辽宁省以及全国劳动模范。

  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沈阳机床集团考察,勉励大家“树雄心立大志,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沈阳机床人豪情满怀,正朝着“中国创造”、跨国经营的方向大踏步迈进。

  陈新海无疑还是这一征程中的领跑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1:23:15 | 查看全部
1.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