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28|回复: 1

[2010年劳模展示] 毛正石:工人岗位走出的首席专家

发表于 2010-5-10 11:30: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东北新闻网

技校毕业,却拥有首席专家的头衔。奔驰在大江南北的“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上,有他亲手铸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部件。他就是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铸造工、高级技师毛正石。

做一名知识型工人,是毛正石进厂时的理想。在苦脏累的铸铁车间摸爬滚打25年,毛正石凭着潜心钻研的劲头,成为铸造岗位的行家里手。他创造的旋转底反式浇铸工艺,解决了铸件内钢质油管与铸铁机体因收缩系数不一致造成油管泄漏的世界性难题,《毛正石整铸柴油机机体预埋芯浇铸操作法》在铸造行业得到推广。

在毛正石的影响下,他领衔的造型大件组,成为一支善打硬仗的队伍,铸铁车间新技术、新产品试制推广任务都由他们来担当,高难度的产品、其他班组攻不下的产品也都会交到他们手上。近年来,围绕技术革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毛正石班组先后提出十余项合理化建议,年节约上百万元,并创造了年产2600吨产品、废品率仅0.08%的铸造行业绝无仅有的纪录。

随着公司国内外合作项目的增多,毛正石和工友们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看齐。在为日本三菱重工生产出口北欧的风力发电机装置回头座时,面对铸铁行业中巨大的难度挑战,他们经过16次模拟试验,终于掌握了比日本更先进的工艺技术,赢得日方的高度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1:31:37 | 查看全部
        在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铸造分厂,毛正石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权威,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无数次的创新,不仅赢得国内外同行的掌声和鲜花,而且还带出了一支创新队伍。仅近两年间,他带领的班组提出的十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就为厂里创造近百万元的效益。

  自学成才

  毛正石出身于工人世家,刚从技工学校踏入铸造车间时,他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知道,铸造件看似粗糙笨重,可是玄机很深,没有很强的识图能力、空间概念和金属学知识,难以胜任。而自己所在的造型大件组,又担当着铸造内燃机车的“心脏”———柴油机的整体“骨架”的重任。要弥补差距,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

  毛正石喜爱读书出了名,生活节俭的他,买书可舍得花钱。《金属工艺学》、《铸造学讲义》、《机械制图》……在家里的案头、枕边,堆得到处都是。毛正石不仅好学,还很虚心。班组每生产一件新产品,他都事先自己编制工艺流程与技术人员切磋研究,饭后工余,他经常蹲在报废的铸件前仔细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毛正石技术业务素质提高很快,入厂的第二年,毛正石就当上了合金组的组长,先后被聘为工人技师、高级工人技师,并获得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挑战难题

  毛正石勇于接受挑战,身上有股子不怕难、不叫苦、不气馁、不服输的钻劲和冲劲,他也因此取得了骄人成绩。2005年,他创造的《毛正石整铸柴油机机体预埋芯撑浇注操作法》,大大减少了机体铸造废品,被列入公司十大先进操作法之一,并作为知识产权和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铸造行业推广。

  随着大连机车厂的新产品开发和市场的开拓,毛正石的名气越来越大,被铸造行业誉为“小老天”,也就是行业技术权威。2005年,金山压缩机厂试制一种新产品,其铸造缸体遇到难题,走遍东北几家铸造大厂,却没人敢接活,厂长慕名找到毛正石。毛正石和工友们经过近半个月的摸索,按图纸的技术要求完成了任务。那位厂长连声称赞:“你们是国有企业的体制,民营企业的意识,浙江企业的竞争力”。

  2004年,上海沪东船厂试生产一种新产品,其柴油机机体铸造遇到了困难,沪东船厂跑遍全国也没有结果,毛正石爽快地揽下了这件棘手活。经过技术分析,他和工友们找到了技术难点,并凭着多年的铸造经验,成功地把活干了出来,令国外专家瞠目。

  “叫板”权威

  在无数次创新中,毛正石认识到,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迷信权威,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一次,毛正石和他的工友们承揽了给日本三菱重工集团生产风力发电机装置回转头座的铸造任务。这个14吨重的大家伙并没有把毛正石吓倒,但一大串技术要求却让他倒吸了一口冷气。由于不放心,日方多次派专家讲解工艺方法。经过细致分析,毛正石和工友们认为,按日方的工艺操作无法达到质量要求。于是,他们翻阅大量国外技术资料,先后模拟实验16次,创造出比日方更先进的铸造工艺技术。

  共同创新

  毛正石常说:“工人有了知识有了技能,才更有力量。一个人技术再好,也不能包打天下。”他一直努力让身边的每一个工友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成为深怀绝技的行家里手。

  他言传身带,手把手地教,任务完成后,还要和徒弟们坐下来一遍遍地讲解。他的班组坚持每周把退休的老工人请回来,传授经验和“绝活儿”;他带工友们常到下道工序走访,改进操作方法;班组每逢来了新产品,毛正石大胆起用新人干新产品,把年轻人推上第一线……

  现在,班组25名员工不仅初步掌握了所有工序的操作方法,人人都成为生产上的多面手。由他们所提出的技术革新和建议解决多项技术难题,解决机床类铸件工作台底座缩松问题,每年可为分厂节约20多万元;采用外冷铁和无冒口浇注新工艺解决柴油机机体缩松问题,使工艺出品率由70%提高到81%,按每年生产120台机体计算,年节约价值可达50多万元。

  毛正石出名了,不少企业想以高薪挖人,可他却说:“新时期产业工人的眼里不光有金钱,这里有我们成长的沃土,有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事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