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7|回复: 1

多长点记性(金台随感)

发表于 2017-8-14 19:32: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多长点记性(金台随感)
2017-08-14
赵尚文
  电影导演谢晋生前回忆,自己七岁生日那天,爷爷谢佐清送他一套五百本小学生文库作为礼物。然而,这套礼物不太好接受。原来,他爷爷经常会抽时间考问:“最近读了哪一本?书中都讲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如果回答不上来或回答得不满意,爷爷就会用一根特殊的“戒尺”,重重敲打谢晋的手心。边打还边说:“让你以后不好好读书,不长记性。”“因为痛,每打一次,便让我长一次记性,至少让我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像谢晋的爷爷用打手心这般办法来教育子孙后代认真读书的,是老一辈人的传统做法。在今天看来,这一做法不值提倡,但是让子孙“痛而后多长记性”的出发点,倒是可取的。
  多长记性,似乎是一个对小孩的话题。其实对成年人,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也同样重要。每每读一些贪官的忏悔书,总能读到类似的一些语句,比如,“淡忘了理想信念,淡忘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再比如,“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普通百姓,做了群众的尾巴”;又比如,“将党的宗旨和党的纪律抛掷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不一而足。人们不禁要质疑:这些贪官,这些曾经坐在报告席上滔滔不绝谈理想信念,讲清正廉洁,话担当实干的领导干部,何以一脱离报告、一离开会场,忘性就这样重、记性就那样差而去做了“当面说一套,背后另搞一套”的“两面人”了呢?说穿了,并非是因为记性差、忘性重,而是因为他们在原来位子上的时候,压根儿就不想有什么记性,更不想以此来约束自我。
  长记性,关键是要从心底里记住,把应该记住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内心里去,融入血脉中去,融入骨髓里去,成为内心、血脉和骨髓中的一部分,水冲不走,火烧不掉,石砸不烂。“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此之谓也。事实上,只有从心底里真切领会了,真正记住了,就必能上升为“觉悟”。社会学上有个“横山法则”,意谓最有效最有可持续性的约束,并非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内心的自我控制,即内心的觉悟。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记性的过程,也就是觉悟的过程,两者呈正比关系,互为因果逻辑。
  想起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一天晚上,他收到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一定是朝廷有什么要事,马上令公差点蜡烛阅读,读了一半他又让公差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家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们对此很是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里有一小半是写关于他留在京城的家属的情况的,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就这样,为了半封家书他竟然换烛再读。或许,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今的人们看来,这一举动颇让人觉得意外,以至近乎有些“迂腐”。毕竟,用根蜡烛是再小不过的小事。可就是这么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在这位州官的内心里却把它看得很重很重——可见他的头脑中,“公”与“私”的界限是多么分明,其觉悟是多么高,其“记性”又是多么好。连封建社会的官员都能有如此觉悟、如此记性、如此境界,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不应该比他做得更好吗?
  有人说:“要把田地里的杂草除干净,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领导干部要多长记性、常长记性,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自己的心田上种满属于共产党人应有的“庄稼”。在心灵的田地里,“庄稼”不去占领,杂草就会占位;“庄稼”不去扎根,杂草就会疯长。让“庄稼”站岗,让“庄稼”护院,我们收获的必然是成色出众、基因纯正的“优质产品”。而伴随着深耕心灵的土壤,播撒精神的种子,拔节生命的高度,我们必能培养出由“久久为功”的韧劲、“检身若不及”的清醒、“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打造而成为过硬“记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06:37:38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乔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