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幼儿园园长
李颖的女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成长是快乐的,我感谢妈妈为我做的一切,我也能理解、支持妈妈的事业。
女儿逐渐长大,李颖积累了丰富的残障儿童康复经验,也接触了不少同样不幸的家庭。她了解到,很多残障儿童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康复期。“我们阜新是个小城市,而且有残障孩子的家庭往往比较贫困,也掏不起上特殊教育机构的钱”,李颖想办一个特教机构。
2005年9月,李颖跟亲戚借了6000块钱,租了一间73平方米的小房子,办起了爱心启智园。李颖立下宏愿,要创办阜新自己的康复机构,让更多的残障儿童得到康复治疗,让贫困家庭的残障儿童也能上得起学。
办学路漫漫。李颖很快遇到头一个问题——园开了,学生却招不到。
就在李颖发愁时,她注意到自己租的房子后面有个小区,一位老奶奶经常带着孙子在小区里散步,孙子不小了,也没上学,行为举止有些异常。
李颖是个有心人,上前套近乎:“阿姨,看您经常带着孙子溜达不累吗,怎么不送幼儿园?”
老太太告诉李颖,孙子出生后,表现越来越反常,但孩子父母不相信,也不让送幼儿园。李颖现身说法,打动了这位老太太,又说服了孩子的妈妈,“早治疗、早干预”。一家人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典型的孤独症。于是,一家人把孩子郑重地托付给了李颖。
这名孤独症儿童成为李颖的第一个学生,此后,李颖陆续招来5个学生,5个孩子5种不同的病症。
“刚开始没经验,也没钱,每个孩子只收300元学费,也聘不起特教老师,只能自己讲课,自己带着孩子们做康复训练,自己买菜做饭。”李颖说。
孩子们多了需要一一照顾,李颖每天就让女儿先睡,等到晚上9点别的孩子都睡了,再叫醒女儿给她辅导功课,如此这番,坚持了好多年。姐姐和妈妈因为心疼她,先后加入了李颖的团队,“母女三人齐上阵”。
孩子们的功能康复训练必须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为此,李颖走出阜新,去沈阳皇姑区启智幼儿园取经,去营口特殊师范学校购买专业教材,去南京特殊师范学院进修……
智障孩子的语音训练最费心思,有的孩子连最简短的句子也说不出来,李颖就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们在学数字1、2、3、4、5时,有的孩子不愿说“4”,想跳过去,李颖就在“4”的卡片下面放瓜子、巧克力等零食,作为奖品引导孩子来说。当孩子能说出完整的句子时,李颖能激动得跳起来。
李颖写了三封信
孩子慢慢多了起来,李颖的小小启智园充满欢声笑语,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地方太小了,又没有多少钱,更不能向这些孩子的家长加收学费,该怎么办呢?”李颖说,“最困难的时候,我有一天晚上做梦时,梦到自己对着镜子,满头都是白发。”
2005年底,李颖决定,给市政府写信求助。
李颖的第一封信花了很多心思,是用英文写的,署名“一只麻雀的来信”,“标新立异其实还是为了引起领导重视,我就是想让市里知道,阜新还有人在做这件事情。”李颖说,市政府很快给她回信,有关部门也给她资助,她换了一间140平方米的房子,一下子宽松了不少。
随着名气的增加,孩子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看着家长们急切的目光,李颖不忍心拒绝,孩子很快增加到了20多名,地方又不够用了。
2006年,李颖给市政府写了第二封信,说明了自己的难处。很快,市残联免费给李颖提供了康复训练和教学的场地,又给了她很多项目政策的支持,启智园慢慢步入正轨。
这些年,启智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5年,启智园随着残联搬到了新楼,拥有1500平方米的教学区,完整的康复教学设备,单独的特训室——阜新爱心启智园真正成为一座集保育、教育及康复训练为一体的专业特教机构。
2015年,李颖给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写了她的第三封信,表达了她想给启智园的孩子们拍一部微电影的愿望,信里也客观反映了阜新市残障儿童教育工作的现状。张铁民在她的来信上批示道:“要关心残障儿童的成长,支持残教事业发展,迅速掀起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残障儿童的高潮……”这一次,李颖又一次实现了她的愿望。
如今的爱心启智园,窗明几净,温馨舒适,孩子们如同春天里可爱的小燕子,充满了活力。在20多名专业老师的辅导下,有的孩子在学习架子鼓,有的在画沙画,有的在学习串珠手工艺品制作,有的在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孩子们有专门的素描课,还有专业的音乐教室……
智慧之帆,从这里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