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管道公司 曹亮 李靖宇
曹苏波今年六十有一,去年刚从管道公司徐州处光荣退休。因为思念故乡,老曹搬回了邳州老家,把旧的土坯房子拆掉翻新,经过一番捯饬,曾经的小院子变得有模有样。在单位开了30多年的车,老曹对方向盘终于也有了点“审美疲劳”,于是他买了台三轮车代步,买菜、搬货都指着它。车换了,但这些年养成的驾驶好习惯没走样。
对于一个在管道上奋斗了40多年的老石化来说,刚闲下来的日子有点难熬。闲不住的老曹跟牌友们切磋了几天后便心生倦意。思来想去,老曹一拍大腿说道:“时间不能就这么闲没了!”走到门前,老曹心里有了主意:这自留地荒了老多年,整整!他借来手扶拖拉机开了荒,这边种上大蒜、玉米和黄豆,边角地里也撒下了豆角、四季豆的种,一律上农家肥,绿色环保;靠近小河的地方,老曹还栽了几棵桃树,听说收成不赖。院子里的几只鸡、一只鹅非常欢实,家里吃不掉的饭菜从此也有了着落。靠近围墙的地方老曹也没让它闲着:黄瓜、西红柿、辣椒相处融洽,菊花菜、苏州青形影不离。
自家菜园子建成了,老曹又惦记起了村里能源和取暖的事儿。邳州的冬季是湿冷的,老人尤其难挨。当他听说通过光伏和沼气池解决这难题,就让闺女帮他上网查资料,了解太阳能板和燃气炉等设备的使用,他自个也走街串巷向懂行的人打听求教。老曹说:“常规能源成本太高。要搞新农村,得用新能源趟路开道。”在老曹的带动下,村里现在已经有20多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占了一多半。最近听说用来取暖的太阳能光伏板也要添置了,真好!“还有可燃冰,这可是个好东西,咱中石化在这方面可是行家,希望不久的将来在家就能用得上。”老曹跟老伴念叨着这些新潮字眼,嘴上挂着笑。
老曹所在的村庄,是“邳州大蒜”的主产区,在全省都很热销。老曹发现,乡亲们普遍不喜欢购置机械,而是租外村的拖拉机,一来二去总会耽误一些坝耕时间,从而影响大蒜产量和质量。听老曹说,有拖拉机的蒜农,每亩地可以比没有拖拉机的多2000-3000元收入,再算上水稻、玉米等秋粮,差距就拉得更大了。老曹自己通过土地流转分得3亩多地。“再少的地也得有机械,再也不能靠人工。”他买了一台大马力的604拖拉机和一套旋耕坝地机,实现了机械化。“老话说得好,粮足国才安。咱们有了机器,自己用、村里用都方便,不耽误农时!”老曹说。
除了热心生产劳动,老曹还有不少别的兴趣爱好。书法已经伴随了他几十年,退休后老曹又迷上了赵孟頫的楷书。这不,又让女儿帮他在网上采购毛边纸了。孙女出生后,老曹晋升为超级奶爷,再次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老曹说,有两件衣服他最稀罕,一件是当年的绿军装,还有就是咱的“石化蓝”棉袄。40年前,他穿着军装转业到了辽河油田,从此穿上了石化工作服,这一穿就是40年。这些年来,绿军装他经常拿出来打理,蓝棉袄一到冬天他就常穿上身:“自打离开家乡后,部队和石化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现在,他的老战友、老同事们经常来到家里做客,踏青、钓鱼,吃的是农家饭,聊的是往日情,不亦乐乎。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老曹的田园生活忙碌而充实,简单而愉快。“虽然退休了,但现在建设‘新农村'家家都出力,我也不能闲着!”
这就是一个普通石化管道退休员工的故事,一个关于我父亲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