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办公室,进村入户实地督查
8月4日上午9点,记者跟随凉山州喜德县纪委书记李金智一同前往红莫镇红莫村深度贫困户阿尔拉五家了解情况。车辆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而上,左右颠簸。
“初次走这样的山路,你们可能还不太习惯。”同行的县纪委工作人员说道。但走进大山,深入扶贫攻坚第一线,对他们而言已是常态。“只有走出办公室,到乡镇、贫困户家中实地走访,才能了解真实情况。”
7月6日至8日,喜德县纪委6位常委分成6组,到24个乡镇一线检查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核查扶贫领域信访问题线索。7月24至25日,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组成2个督查组,对10个县直部门和10个乡镇的干部作风以及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
“老乡,县里发的扶贫资金到手了吗?乡镇上的干部来您家核查情况了吗?”一到贫困户家,李金智就关切地问起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定期深入贫困基层进行实地督查,是四川省纪委的明确要求。据了解,今年以来,未脱贫的贫困县(市、区)纪委坚持每2个月至少开展1次专项督查,实现对有贫困任务的村全覆盖。市(州)纪委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专项督查,省纪委每年组织开展2次专项督查。
各级纪检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进村入户实地督查:甘孜州派出6个暗访督查组,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匿名举报信件办理情况进行实地走访,共走访39个乡镇、54个村、贫困户97户,村民203人。宜宾市组建5个专项督查组,深入已脱贫摘帽的贫困村和插花贫困村开展明察暗访,核实相关扶贫政策、资金、项目、措施到位情况。巴中市建立分片督查、定点督查、交叉督查等工作机制,抽调15名业务骨干,成立3个暗访督查组,重点对近年脱贫摘帽的3个县(区)进行集中2个月的暗访督查。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举报
“冕宁县腊窝乡建卡贫困村腊窝村村委会主任苏文在危房改造项目中,以伪造财务账目的方式,套取截留危房改造资金10.314万元,被开除党籍,上缴全部违纪款。”
这是凉山州冕宁县纪委近期查处的一起扶贫领域典型案件。“苏文的问题线索最初来自于群众举报。”冕宁县纪委书记范洪春告诉记者,今年3月,腊窝乡纪委书记邱阳在举报箱中发现了一封反映苏文套取截留危房改造资金的实名举报信件,核实后将线索上报给县纪委。县纪委迅速成立核查组,查清了问题。
为广泛收集涉及扶贫攻坚领域的问题线索,凉山彝族自治州结合当地实际,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每个贫困村设立1个“扶贫资金监督举报箱”,并视群众聚居情况增设,在群众家门口收集问题线索。
“举报箱的钥匙全部掌握在乡镇纪委书记的手中,而不是交给村干部,有效避免了村民举报信件被截留。”范洪春介绍,冕宁县已在全县38个乡镇、41个建卡贫困村设立举报箱79个,收到举报信件20余件。“我们将坚持快查快结,第一时间向群众有交代。”
此外,针对贫困户多为彝族,且居住在偏远山区的情况,凉山州还在所有贫困村覆盖组建立了“嘎则西”(彝语:火塘边的意思)廉情监督员,由1名村组干部、1名“德古”(群众信赖的基层调解员)、1名群众代表组成,负责监督扶贫领域项目建设、收集上报问题线索。
通过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信访举报受理体系,四川省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今年上半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扶贫领域信访举报1320件,处置问题线索2512件,立案审查1193件,党政纪处分633人,移送司法机关13人,省市县三级通报曝光典型案件90件。(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邢婷婷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何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