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6|回复: 0

跳板1

发表于 2017-8-20 20:02: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     张善生在农村,自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更兼能说会道,故此在学校一直被老师们看好。那时的高考制度刚恢复没几年,老师们的希望就全集中在他身上,又是鼓励,又是吃偏饭,只盼着张善能考上大学,给老师们的脸上争光添彩。张善更是没日没夜的苦读,硬是换来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在一个小山村可算上是露足了脸。村上的人们见了张善就夸老张家的坟地好:平整,地大,靠山,出人才!
老张也着实地高兴了一阵子,见人就敬烟,大嘴上又裂开了多大的一个口子,笑的包不住了牙!等到入学通知书发下来了,老张才发起了愁。学费一年好几百呢,到哪儿去弄呢?自己就是在家侍弄着刚承包下来的几亩地,一年再喂两头猪,收入也就是几百元。可家里上有老的,下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吃吃穿穿再应付家里的往来开销,怎供得起儿子念大学?还有老人也得颐养天年,另外三儿女也要念书,以后还要成家立业,总得有点积攒吧?想到这里,老张打起了退堂鼓,思谋着让儿子做个工,尽快地成个家。后面还有两个儿子撵着啊,养儿就得成家。成家比念书当紧的多啊!老张要把这些心思说出来让家人商量。晚饭开了锅,一家人坐着小凳子围在一起吃饭。老张刚冒出几句话,张爷就听出了味儿,饭也不吃了,把碗放在灶台上,独自站在炕台边抽起了烟。老张一看形势不对头,立马止住了话头,探询的目光紧盯住了张爷。烟锅里的火星闪了几闪,张爷的话出笼了:我也知道你的难处,也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的眼光要放长一点。咱们家,咱们村,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的劳作,还不是辈辈的穷?为啥?就因为没学问,没见识,找不到富裕的路。能走出去学本事,长见识,那就是能人。我的孙子有这个能耐,有这个福气,那是咱家祖上积下的阴德,别人家盼还盼不来呢。咱可不要有那个想法,咱就是再穷,拉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读书。明儿我就去你姐家,你妹家借点儿,先让孩子去上学。明年我再治上一套磨粉的家什,多喂几头猪,多卖一点儿钱,一切都能过去的,说啥也不能耽搁了孩子的前程,就是我死了,后事一切从简,一张席片儿入土,我也不怨恨你。话说到这个份上,老张也就只得硬着头皮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到姐家妹家凑足了钱送儿子上了学。四年中,张善的爷爷安详地合上了双眼,两个弟弟读完了初中,一个学起了木匠,一个做起了泥瓦匠。妹妹缀学在家,帮着她父亲侍弄那几亩地,捎带帮着磨粉,喂猪,操持家务。张善毕业后,老张就一门心思只盼着能盖起一座新房,再娶上三个媳妇儿,那样自己就是死也甘心了。
      二   老杨叫杨顺,少年生活在那个衣食不接的时代。杨顺在学校读书时笨头笨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刚混完了初小 就缀学了。在那个“学大寨”,“赶昔阳”的潮声中,随着“过黄河”“跨长江”的口号,扛起了锄耙担起了箩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老杨也是天生的笨,从春到秋,选苗,担粪,锄草,给梨树打药;秋天卸梨,收玉米,他干什么也不行,要眼力没眼力,要体力没体力,谁也不愿和他搭伙,大家都有点儿看不起他。别人每劳动一天能挣十分,杨顺劳动一天队长只给他六分。这六分社员们也觉得给多了,他干的活儿还没别人干的一半多。可是意见归意见,谁也拿他没办法,只是到年底结算分值时,大家都老爱拿他去做比较,到队长那里比功劳,只求能多分几斤口粮。队长也是左右为难,背着杨顺多分给大伙儿十几斤粮食。哪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儿让杨爷知道了,可不得了了。杨爷找到村支书家去讨个理,村支书没办法了,立马就找到队长批评了一顿。队长觉得冤了,干脆就把杨顺交到了村里,坚决地不要这个特殊社员了。村支书又没办法了,只得在开社员大会时宣布让杨顺去看梨园。看梨园可是个好事儿,归副业队管,队里大多数人是老弱病残的照顾对象。平时生产队的社员们身拉肩挑出大汗时,杨顺可以坐在梨园里岿然不动,别人口渴时想吃个梨子果儿之类的解解渴,还得和他说好话,在地上拾几个破梨烂果儿的吃。当然,关系近一点儿的就能悄悄地在树上摘几个好果子背着吃。时间长了,一来二去的大家都知道了,就有人说他是看人下菜碟子,骂他不公平,还有人骂他祖宗。这些倒还不关键,关键的是冬天围篱笆。社员们铲来圪针树,他得围成篱笆,篱笆围得不到一半,手上就划破了无数道血口子,手疼不说,又有人骂他是个笨蛋。他气咻咻的回到家里,隔了几天就没有出门,工分也不想挣了。副业队的社员们可不干了,净拿他做比较,嘈嘈嚷嚷的又提了一大堆意见。副业队长拿他没办法,又把他推到了村里,就这么的推来推去的哪个队也不想要他。杨爷一看阵势,知道杨顺不是个劳动的料,只得硬着头皮去找公社的李部长。李部长是个老革命家,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多次立过功,还当过连长,营长,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受了伤被抬了下来······。再后来转业到了公社,一直在当武装部长。别看李部长没文化,可和人说话能咬得住理儿。偶尔理输了,就一拍桌子站起来,大吼一声,江山是老子们打下来的,老子们打日本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儿呢!所以,有时候李部长说话的分量比公社书记还重三分呢。李部长一见杨爷进门,连忙让座,敬烟上茶,陪杨爷说话。原来杨爷也不是一般的人,年轻时和李部长在一块儿当过兵,一块儿流过血,并且同在一个师里,还是个团长。淮海战役中,杨爷硬是从死人堆里刨出了李营长(就是现在的李部长),把他从阎王手里枪了回来······。解放后杨爷分配在武汉某厂当书记,只因没文化,又兼家在农村,主要还是因为在武汉分的口粮不够吃,填不饱他那能吃的大肚子,所以就主动要求退回农村,只求个肚儿圆。杨爷回到农村后,生活安逸了,官不当也没怨言,在村里挂个闲职,就再也没出山。现在儿子不争气,杨爷只得厚着老脸去求人。虽然是低声下气的,可李部长却不敢怠慢,连忙出主意想办法,最后见到了公社书记。公社书记一看是两个老革命,想了一想说,老革命的后代吗,就照顾一下子吧,来年上工农兵大学行吗?!就这样,第二年杨顺占了公社唯一的一个指标,成了一个中专生。杨顺在学校学了三年,杨爷出面走动,杨顺就留在了某校当起了教员。后来杨顺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在那个城市站住了脚。在计划生育的政策未到之前,杨顺老婆先后生了三子二女,杨顺也变成了老杨,一家人的日子过的是紧巴巴的。也是该着时来运转,1984年省政府成立了煤炭运销总公司 ,全省各地市里纷纷成立了煤炭运销分公司,建立了几百个煤炭营销站(实际是收费站),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和营业员。老杨在这个时候转到了公司任职,几年的打拼之后,升任要职,手握重权。老杨的儿女们把老杨的不聪明遗传了下了,一个个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和书本说起了拜拜,在各处当起了工人。那些工厂效益不是很景气,在这几年儿女们也都顺着老杨这根藤,一个个都调入煤运公司上起了班。煤运公司可是个冒油的地方,不几年,几个儿女人人都玩儿起了汽车,都是什么三菱啊,东风日产啊等等。房子更不用说,单位起先就照顾着有房子,房改政策以后人人又买了商品房。这时的老杨可腰粗肚大的抖了起来,和老杨家沾亲带故八竿子打得着的亲朋好友都来巴结老杨,老杨也都给他们安排了子女。老杨家自然是家大业大势力大了,就说老杨家的二亩地吧,杨爷快八十的人了,也整不动地了,也不想整了。可老杨为了健康要吃无公害的粮食,家里就得整地。整地家里又没劳力,眼看着别人家的地整的平平整整了,快要下种了,杨爷的地还是乱七八糟的显得刺眼。那不怕,就在别人家忙着下种的时候,杨爷的地边突然停下几辆小轿车,几辆面包车。车上的人带着工具下了地,就像是开什么支农大会战,一上午连整地带下种全搞定了,到中午一溜长车停在饭店门口,只等着喂嘴了 。日子过的就这么顺溜了,杨爷还是觉得心里有块疙瘩放不下,这块心病疙瘩就出在老杨的小女儿杨平身上。杨平是老杨的晚闺女,她长得和她的哥姐们不一样。她的哥姐们长得高高大大,威威武武,排排场场,再加上穿着打扮不一样,不认识的人猛一看见他们从越野三菱车上走下来,还以为是从哪里来的下乡考察的大干部呢。那杨平不知是咋整的,生的低低矮矮,黑黑瘦瘦,其貌不扬,并且读书也不聪明,勉强混了个初中毕业证就再也不想上学了,任你怎样哄骗威吓也不起作用,就像牲口吃饱了肚子再喂啥也不上槽了。杨平辍学在家坐了两年,可坐出功劳来了,早有人请她进公司上了班,并在年底坐上了公司出纳的椅子上。几年下来,杨平打扮的像个港台明星,穿着时髦,开上自己的普桑遍地游玩。杨爷这时候开始为杨平的婚事犯起了愁。找几个有出息的孩子相相亲吧,人家见了一面就再也没话了,就像一块石头沉进了太平洋,连个踪影也不见了。寻个农村人家的孩子吧,又及时找不到合适的主儿。杨爷开始怀疑他在有生之年能不能亲眼看见这个小孙女嫁出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