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史良高
露台上泻满了清辉,似霜、如水。一抬头,半个月亮已悄悄爬上了对面的山顶。
“今夜月色真美!”望着天鹅绒般的天幕,我不禁脱口而出。我知道,这句话是发自内心,还带有一点抑制不住的欣喜。如今的许多城市,月亮,就像紫禁城里的嫔妃,难得一见。正是这枚可爱的月亮与我们渐行渐远,所以有诗人感叹:城市的夜空已经昏黄得了无诗意!想想也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夜幕下的芸芸众生该是多么的寂寞!
所幸的是,我寓居的这座山城,诗意的明月依然时时做客我的露台,与我推杯换盏,海客谈瀛洲。依然那么宁静、高远,不减清辉。
大地,已是万籁俱寂,唯有月华皎皎、冰清玉洁。偶尔,有一抹轻纱般的薄雾从身边缓缓飘过,袅袅如烟。一个人,拥有一轮月,是不是有点奢侈呢?山风,从远处徐徐吹来,有竹的味,有松的味,有山泉的味,更多的是绿萝的清馨。还有丝丝缕缕、似有似无的桂花芬芳,是从广寒宫里散发出来的么?
月光下的凤尾竹,此时在朦胧中尽显婆娑。时而私语窃窃、如燕呢喃;时而临风摇曳、管弦齐奏。忽然就想起那个叫夏目漱石的人,他在课堂上教授英语,竟将“I Iove you”译成“今夜月色真美!”这是东方男人的含蓄浪漫呢,还是有意为之?后来,这句话居然成了岛国的爱情经典。谜底是:因为有你在,月亮才格外美!
一向喜欢木心,崇尚先生的慢生活:车,马,邮件都慢,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从前的爱情也很慢,慢得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是,有一天,我让月亮颠覆了自己。
也是这方露台,也是这弯月。那天晚上,我收到朋友从千里迢迢的关外发回的一张照片。朋友在视频里显得异常亢奋,说我正在长城上观月哩,看到了吗?这是司马台长城上的月亮!我连声不迭地说,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那美丽的弯月。那个夜晚,我与夜空上那小船一样弯弯的皓月久久深情地凝望。世界那么大,我们却能在同一时间,相距千里,共同拥有一枚月亮。无尽的牵挂和思念,竟让一弯月亮消弭殆尽!如果是在从前,那枚月亮经过药水的冲洗印放,经过邮差的接力传递,车马劳顿、辗转颠簸,捧到手心时,恐怕那皱巴巴的一枚月亮,已像一首歌里唱的:你是否已经看见上弦月,看它慢慢地圆、慢慢地缺……
木心,只不过是在一个并不着急的年代里,慢慢讲述着一个并不着急的昨天的故事。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看月,害怕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某个地方被月光的美丽温柔所触动。触动我的不是别人,是我家的孪生小公主小萌和麦尔。她们在背诵李白的《静夜思》时,总是扯着我的衣袖不停地问我,为什么要低头思故乡呢?为什么呢?是啊,为什么呢?我能向她们解释清楚吗?她们知道余光中手中那枚小小的邮票吗?知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吗?当然,她们更不知道“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就我们这代人而言,用漂泊已经是在亵渎情感。但是,不漂泊又怎能弥补情感的缺憾?生身之地的故乡,在儿女的亲情中,渐渐地偏离了固有的圆点。故乡的明月,只能在午夜的旧梦里重温。那一缕缕依然挥之不去的乡愁,就像一帧年代久远未曾装裱的生宣水墨,慢慢地淡漠洇开,模糊不清。尽管他乡的环境、气候、饮食、语言、习俗很不习惯,但却不得不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了一座城。留下的扼腕之叹是:走过许许多多的桥,看过许许多多的景,却去不了最想去的地方!
月亮已经爬上窗牖,我点开微信,卧室里轻轻流淌着“半个月亮爬上来,咿啦啦爬上来……”演唱这首歌的是44年前的一位学妹,如今的资深财会专家。44年过去,那个扎着羊角小辫的青涩女孩,声音还是那么清纯、那么甜美,那么的令人神往……44年的风霜雨雪,似乎只是一阵绵绵细雨,一缕淡淡清风,把44年的遥远,过滤的只剩下四个字:今天、昨天。在这个静秋的月夜,很适合听这首歌,一下子就把我带回那个青葱羞涩的岁月。
姑娘的纱窗后来打开了吗?那就不知道了。但我知道,今夜,我的梦境里会久久地悬着一弯新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