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8|回复: 1

[转贴] 重读《三国演义》有感

发表于 2017-8-24 17:55: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蔡小全 嘉兴石油

    初读《三国演义》,我也人云亦云的认为诸葛亮是智慧、神明的化身。但当我再度捧起三国,对诸葛亮的形象的认识却发生了改变。我不再认为诸葛亮是神乎其技的主宰,但听我慢慢说来。

    当曹操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把刘备的军队打的溃不成军,无可奈何之下,诸葛亮之身前往江东,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大战群儒,以自己之力达成与江东孙权的结盟。花了这么大的心血,冒了这么大的风险,但在赤壁之站后,诸葛亮却用关羽去把手华容道,可谓失误。

    对于关羽的性格为人,熟稔人性的诸葛亮应该对他了如指掌,他也知道曹操对关羽有着不杀之恩,知遇之恩。而在曹操大败之际,此举明摆着是给曹操一条生路。后人说是故意放走曹操,以避免北方力量失衡,且遏制江东势力做大,我想,也不尽然,因为曹操与刘备之间只能是零和博弈,只能两败俱伤,所以最大限度的剪灭他的力量才是最明智的举措。诸葛亮完全可以派遣赵子龙,张飞等武将替换关羽,但是他没有,最后导致了曹操逃走,不可不说是一项错误。

    白帝城托孤一事,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若吾儿不可教,汝可取而代之。”这是君臣之间摆明了的信任考验,诸葛亮为了节操没有取而代之,但是他也应该认识到,年幼的后主长大之后,他知道了当初的托孤事件,自己的父亲说出的这番话,他会作何感想?与后一代君主之间的嫌隙,并不是自己拳拳之心可以弥补的。再者说,如果真的是为了最后的事业得以成就,为了整个集团能保存到最后,那么,取而代之,未尝不可。这也是报答了三顾茅庐之情,复兴汉室之使命,可惜,这只能胎死腹中。

    而当诸葛亮兴兵北伐时,街亭作为大军行军时的后备供给之路,如此的军事要地,诸葛亮却同意马谡前往镇守,可谓北伐功败垂成的致命一击。虽有王平加以牵制,但马谡的刚愎自用使他听不进副手的进言,难道诸葛亮在面对狡黠如狐的司马懿的时候,没有周密思考过己方的人员部署吗?我想要不是他知人不善任的错误,也不至于落下马谡失街亭的悲剧。

    历史上的战争,历来都是远交近攻的主流战略思维,而诸葛亮非要从蜀地北上远伐,蜀地与北方敌军的作战距离相去甚远,这就将整支军队拖入长途征战的泥淖中,对本就匮乏的人力资源,物资补给更是增添负担。在蜀地多有虫蛇毒瘴的地带行军,对中原的旧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众所周知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高山峻岭,逢山开路,铺道架桥,又是难么的损耗国家元气。当军队万里跋涉,来到人家门口寻求决战的时候,已是人困马乏,保守水土之难,漫长的战线,极易腹背受敌,这样怎么能取得胜仗?谈何“还于旧都”?

    正是诸葛亮的种种失误,导致了王朝崛起的落空,或许今人看待往事,已经不受于当时的人物和社会的伦理,等级,经济等限制,但是,用今人之眼光批判旧人之事态,也是有一定的借故醒今的作用,现在我不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完美的智者,毕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07:45:15 | 查看全部
欢迎老师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