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克服“晕电梯”“急脾气”
C楼住院部,是这大半年来小张最常待的地方。她是李馨旁边电梯里另一位电梯工。
小张21岁,来自四川泸州农村,今年初经老乡介绍来到了这家医院工作。每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上班时间是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中间每隔3小时可以休息1小时。她们每天都要加班,基本会到晚上10点。加班费是一个小时10元,每个月到手的工资是2500多元,“五险一金”是她没有听说过的概念。
李馨从河北农村老家来医院做电梯工已经有两年多了,见过太多人来来去去,她觉得小张坚持了大半年已经很难得。“我40多岁了也不能干别的,但是小姑娘们一般吃不了这苦,干一段就走了。”
“晕电梯”是第一层苦,几乎是每一位电梯工都要经过的坎。“刚来那会儿还真适应不了。”李馨说,电梯的空间很小又不通风,两三分钟一趟上下,一天来回几趟都数不过来。刚开始工作,每天下班都很想吐,坚持两个多月才真正适应。有的老楼用的是老电梯,连通风口也没有,即使是熟练工了,连续工作也是不行的,隔段时间必须出去透口气。
除了晕电梯还有站立。小张一开始常常觉得站不住,咬牙才坚持了下来,现在虽然已经习惯了,但相比同龄人,她已经有了腰疼腿疼的毛病。
最考验人的是电梯工都得有好脾气。“下去接床的时候,总是病床、轮椅先上来,再轮到其他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礼让,碰到不理解的,就会骂骂咧咧或者推推搡搡。”李馨说,经常逼着自己做到骂不还口,习惯了也就渐渐没脾气了:“本来人家来看病心情就不好,你再脾气态度不好,那肯定会有矛盾。”
“去不同楼层看病表情是不同的”
8月20日晚上9点,住院部来了一位急诊病人,要去5楼的手术室进行手术。10楼的电梯门一开,李馨就看到表情凝重的家属和躺在担架上的病人。
“怎么回事啊,下午不还好好的。”“可能晚上吃坏了东西。早知道我要做手术,就多吃一顿了,多耗精力啊。”听到这段对话,李馨忍不住笑了。医院和电梯常常给人冰冷的感觉,很少能看到这么乐呵的病人。更多时候,是一些生老病死的画面。
“死人我们也得往下拉。一开始也很怕,但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李馨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一对白发人送黑发人。“21岁的孩子意外去世,当时在电梯里看到他父母痛苦的表情特别理解,但我们的工作规定不允许我们接触病人和家属,我就什么安慰的话也不能说,只能静静地目送他们。”
因为工作久了,电梯工熟知自己所在电梯停靠各个楼层都有什么诊室,是什么病房。很多初次去医院的人,都会不清楚医院布局和楼层分布,这时候电梯工就具有了导医的作用。
“比如刚刚那个从10楼去做手术的病人,应该就是阑尾炎。”李馨说,病人一报去哪个楼层,她大概就知道看哪方面的病了,甚至去不同楼层的表情都是不同的。比如老楼的五楼、六楼,去那两层的病人和家属一般面部表情就比较凝重,因为那里是肿瘤科和血液科。
来这儿工作两年多,李馨觉得欣慰的是,现在看病的人素质比较高,很多人下电梯的时候还会说一句“谢谢”,让她觉得很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