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106|回复: 0

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发表于 2017-8-25 10:04: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题:凝聚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智慧——全国新闻媒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调研”采访综述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火热的七月,中宣部组织全国新闻媒体开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调研”。多路新闻记者奔赴全国各地,从北国的塞罕坝林场到西南的可可西里,从繁茂的森林到广袤的湿地,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深入采访一个月,探寻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所带来的深刻革命。

传承新时期塞罕坝精神,老典型讲出新故事

地处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坝林场生态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传承接力,将荒原沙地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人用行动书写绿色传奇的故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7月中旬,19家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80多名记者赴塞罕坝林场蹲点采访。一次塞罕坝行,一生塞罕坝情。参加采访报道的记者把塞罕坝精神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成为难忘的记忆。

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是塞罕坝在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的“本”。

求是杂志社记者那非丁说,塞罕坝的成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做出了可贵探索。

“这次采访,是一次心灵洗尘、一个人生课堂。”中国新闻社记者魏晞说,在采访中,记者努力回应海内外读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点。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塞罕坝,就是一座人和自然关系的博物馆。”中国青年报记者樊江涛在采访时,内心不时涌出这样的想法。

北京青年报记者崔峻说,如果说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的根基,那么几代人奋斗努力的红色精神就是塞罕坝的灵魂。

通过对塞罕坝林场的实地走访,与塞罕坝老中青三代护林人的深入长谈,现代快报记者郑春平深刻领悟到,塞罕坝人对树的爱、对绿色的渴望,已经浸透到了骨子里。

8月3日起,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通讯,新华社推出长篇通讯,光明日报刊登报告文学作品,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北京青年报、现代快报等推出系列融媒体产品,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和热议,产生刷屏效应。

震撼心灵的可可西里,用生命去守护生态环境

记者们听过、看过、讲述过很多关于绿色生态、绿色发展的故事,但像可可西里这样,饱含着生命、自然、信仰,深刻又有强烈冲击力的题材并不多。8月初,作为此次调研的收官报道,媒体记者赴可可西里采访。可可西里之行,深深地震撼了记者们的心灵。

途经4768米昆仑山口时,记者看到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这是23年前壮烈牺牲在反盗猎一线的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第一人,雕像左手紧握钢枪,五指嶙峋有力,右臂臂弯里怀抱着一只幼小的藏羚羊。一双沉毅的目光,永久注视着西南——那是可可西里的方向。

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不畏苦寒与盗猎分子以命相搏的故事,驻扎在索南达杰保护站、五道梁保护站的记者听到许多。

人民日报记者姜峰说,这些动人心魄的故事,与这尊铮铮矗立的雕像,仿佛化成一幅“索南达杰们”的群像,在心中定格出厚重而豪迈的基调:生态,需要用生命去守护。

索南达杰保护站海拔高度4479米、空气稀薄。姜峰和同行记者夜宿保护站,时值八月,盖着棉被仍觉寒冷,到了后半夜穿上薄羽绒服,再盖上棉被方觉温暖。这座保护站已建立近20个年头,工作人员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季是怎么坚守过来?记者们感慨,工作人员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守,令人钦佩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