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 未来驾驶也可以“人车互助”
无人车试驾区停放了一辆自动驾驶试驾车,车顶上安置着激光雷达系统。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单云霄正在对汽车进行调试。
据单云霄介绍,目前这辆车可以在测试跑道上实现自动驾驶,但距离投入现实生活还有一段距离。
“这也不影响无人驾驶技术快速进入家庭。”单云霄表示,从“人工驾驶”到“无人驾驶”还可以有中间过渡技术,即“人车互助”。
单云霄说,“人车互助”可以发挥机器的灵敏性优势,也可以让人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机器自动驾驶汽车将是大势所趋。
不仅是无人驾驶,智慧出行的方式将更加多样。地平线机器人技术创始人余凯认为,机器人还会以大数据为基础,自动识别百姓家中的位置甚至楼层,一系列路线规划都可以做到智能推送。
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机器人,一方面会以“软件”形式服务百姓生活,如自动翻译、图像识别等,另一方面也将通过集成“硬件”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如陪护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未来20年内,人工智能会使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城市管理更加高效与便捷。
“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的商业应用,正在改变这个社会。”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认为,人工智能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技术社会变革,甚至可以说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的第二次技术社会形态在全球的萌芽。
据瑞银研究报告,至2030年人工智能每年将为亚洲贡献经济价值高达1.8万亿至3.0万亿美元,将对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行业加起来,相当于目前亚洲GDP的三分之二。
追 问>>>
机器人足够“智能”了吗?
专家介绍,其实现在不少机器人的“智力”还相当有限。今年上半年网上关于申通分拣机器人“小黄人”的视频受热议,大家纷纷为“小黄人”的熟练作业点赞。
申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德庚表示,未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参与物流辅助工作,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机器人摆件不那么工整、部分单据仍为手写导致无法完全数字化录入信息等。
业内普遍认为,现阶段机器人在运动层面上尚显不足,其能效比、灵活性仍远远达不到人类肌肉群协调动作的水平,十分“脆弱”。
多功能机器人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很远,尤其在自然语义理解方面,机器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机器人将取代哪些工作?
最近一则6秒写完的地震新闻引发公众关注,这位地震新闻的作者竟是国家地震台网新研发的“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大家调侃“机器人6秒写完新闻,手慢的记者恐慌了吗”之余,也引发了对机器人是否将取代记者工作的思考。
机器人还可以胜任工人、电话客服、司机、陪护人员等工作,但这些都是相对简单、标准化、流程化的工种。
对此,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认为,未来机器人更加深入辅助人类工作之时,对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人员的技术能力,去做一些机器无法做到的工作,比如新闻工作中的深度调查报道等。
机器人如何适应社会?
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经提出过机器人三大定律,首要的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还存在很多隐患问题。
机器人“小胖”没人操纵,自己突然跑起来,打倒了玻璃墙,砸伤旁边一位路人……去年底,深圳高交会上机器人“小胖”伤人事件引发热议。
今年7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通过视频展示他乘坐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影像,并称车辆正行驶在北京五环路上。此举引发“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是否合法”等争议。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王飞跃认为,任何的机器技术都是双刃剑,在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人控制机器的能力,人类要有最终的决策权。
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