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9|回复: 2

中国煤科首次组队参加第十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技能大赛并获奖两项

发表于 2017-8-28 06:57: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8月24日,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辽宁沈阳落下帷幕。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辽宁省委常委、辽宁省总工会主席关志鸥出席大赛闭幕式。

本次大赛8月21日开幕,设置数控车工、模具工、动画制作员、汽车装调工等4个竞赛项目。自今年5月大赛启动以来,各地区、行业、系统和大型企业积极组织省级初赛,覆盖工种广泛,参与青年众多。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金融、煤炭、钢铁等3个行业(系统),15个中央企业和大型企业的331名选手入围决赛,78名裁判为大赛提供权威制裁。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次组队参加比赛,来自西安研究院杨潇、孟增、赵鹏飞参加了模具工决赛,来自西安研究院闫威峰、高明、重庆研究院李勇参加了数控车工决赛,来自南京设计院张庆、周志杨、张翔宇参加了动画制作决赛,由集团公司选派的天地奔牛王富宁代表全国煤炭行业代表队参加了数控车工决赛。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代表队

经过四天的激烈角逐,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杨潇荣获模具工全国第16名的好成绩,中国煤科荣获优秀组织奖,此次赛绩也是近年来集团青年在全国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本届大赛创新实施完善赛务、拓展覆盖、创新赛制等举措,突出"强化质量意识 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题。进一步拓展覆盖面,决赛首次面向中央企业组队参赛,15家企业最终组队入围决赛。进一步创新赛制,汽车装调工、动画制作员赛项采取3人团队赛,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闭幕式颁奖

闭幕活动以"青春质造 匠心筑梦"为线索,在颁奖中穿插微电影、访谈交流等环节,充分展现了青年产业工人精益求精、坚守匠心的职业形象。最终,35家省级团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行业团指委等,中央及大型企业获得优秀组织奖。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的王进凤等选手分获数控车工项目第1名~第20名,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李想等选手分获模具工项目第1名~第20名,湖北省代表队等10支队伍分获动画制作员项目第1名~第10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10支队伍分获汽车装调工项目第1名~第10名。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本届大赛,接到大赛通知以来,成立了集团公司组委会,层层选拔参赛选手,积极准备比赛需要的各种工具、用品,精心组织赛前培训,选手们也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反复研究技术方案,冒着酷暑刻苦训练,为大赛努力备战,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决赛期间,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赵玉坤代表集团公司专程看望了参赛选手为大家鼓励加油,并同选手进行了深入交流,对集团代表队工作进行了指导。他说,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年,将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落实,集团公司各级组织都积极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了各类有益平台,今天,能站到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大家就已经成功了。希望大家在这里拓宽视野、交流经验、对标先进、跨界学习,把竞赛精神传递到班组、幅射到车间、渗透到企业文化,在各单位掀起学习技能,苦练内功的热潮。

赵玉坤慰问参赛选手

比赛结束后,参赛选手还赴本次大赛实力最强的中航沈飞、中航发黎明对标学习,学习工匠精神、了解班组建设、参观劳模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高度重视职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煤科职工技能竞赛作为集团公司党政主抓、工团打造的激发广大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职工创造活力、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四个一流"职工队伍的载体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目前连续开展四届,并积极组织参加集团外各类赛事,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青年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学习技术的热情,在青年职工中形成了"技能成才、岗位建功"的良好导向,在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据统计,在集团公司前四届职工技能竞赛中,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90%,有近百人晋级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职业资格,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60人次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青年岗位能手称号,3人获得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五一劳动奖章。很多二级企业还为在各类大赛中为获奖选手出台了转正、晋级、奖励等激励政策,为青年职工成才成长拓宽通道,推动了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煤科代表队开幕式合影

模具工全国16名--中国煤科杨潇

杨潇,男,汉族,陕西西安人。钳工技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10年11月入职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钻探装备制造中心至今,不断努力工作,认真钻研,由原先青涩的工作新人慢慢成长为一名能够独自处理问题的骨干员工。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企业相关文件,时刻了解企业动态,及时优化自身工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业务水平,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富有进取心,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踏踏实实的完成本职工作。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和精确性,在工作中严格自律,要求自己做到零误差,提高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在一线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好学,扎实工作。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际的操作培训,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

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陕西省选拔团体第四名、陕西省"建能杯"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第三名、陕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五名、中国煤科第四届职工技能竞赛钳工擂台赛第二名、第十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模具工第十六名等多项赛事名次,并获得了"陕西省技术能手"、"中国煤科技术能手"、"中国煤科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煤科工匠"等荣誉称号。

采访中国煤科孟曾等选手

中国煤科模具工参赛团队

左:孟曾、中:赵鹏飞、右:杨潇

"大国制造"一线青工的坚守与自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8月25日 T02 版)

他们曾被认为是中、高考的失败者,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在另一个考场成为佼佼者,并取得令人赞叹的成绩。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20多岁时就拿到了技术工人的最高级别--高级技师。这个群体里,有人在参与制造中国商用大飞机,有人在加工火箭和卫星的零部件,还有人在生产核燃料的元件……

这一群体就是在"大国制造"生产一线的青年技术工人们。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路上,他们被寄予更多厚望,同时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平台。

近日,在沈阳举办的第13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16家中央企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第一次直接组队参赛,来自"大国制造"一线的数十位青年技能人才同台竞技。

"不被看好的学生"也能参与到"大国制造"

今年28岁的甘露,参加了此次大赛数控车工的比赛。第一次参加国家级比赛,他带着学习的态度来到沈阳,与国内同领域里的高手切磋、交流。

他是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三车间的一名数控车工。高考失利,无奈选择上技术院校。好在从小喜欢拆东补西的甘露,很快就喜欢上了自己选择的数控技术专业。3年的高职生活忙碌又充实,成绩优异的甘露通过多轮筛选后,顺利进入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集团下属的骨干成员单位,我国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基地。在那年,这家企业只招了3名职校生。

但是进入车间工作后,甘露面对全新的机床设备无从下手,如何操作需要师傅手把手教。甘露勤奋好学,从独立加工小零部件到生产大管座,跟着师傅一点点学艺取经。两年后,他已经能够独立操作一台数控车床了。

"核燃料元件就是装核燃料的器具",谈到自己生产的零件和产品被誉为"核电粮仓",甘露很是自豪。

今年23岁的陕西小伙儿孟增,一路连跳了两级,4年前就成为了一名高级技师。上初中时,老师经常念叨"知识改变命运",可他就是对书本不感兴趣。初中毕业,他直接选择上五年的大专。

"喜欢才有学习动力",学机电一体化的孟增,边学习边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技术大赛,还取得了不错的名次。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孟增成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为煤炭企业生产钻探机。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杨晓涛,这次和同事一起来参加"振兴杯"。作为一名大国小匠,杨晓涛和他的伙伴们在为火箭、卫星和导弹制造零部件。

周围朋友说杨晓涛的工作"太高大上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那份压力。因为使用的都是非常昂贵且难加工的材料,如何保证每件产品都合格,很是考验手上的功夫,"可以做得慢,但不能做坏"。

这些严苛的要求,中专毕业的杨晓涛都可以出色地完成。他说,学历不高,就更要在日常生产操作中多钻研,向师傅多请教,把擅长的技术活儿做得更完美。

毫米为单位 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工差

在此次"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数控车工和模具工的比赛,重点考察一线青年技工的基本素养,特别是在生产中对高精度的把控。

此次大赛的数控车工裁判李明介绍,考试题要求选手在5个小时内,高产且高效加工完成一个独立件和三个批量件。而独立件有50多个尺寸需要进行测量记录,工差最小的范围要在0.015mm以内,最大的也要控制在0.034mm内,超过规定工差范围就不能得分。选手要加工的批量件,尺寸虽然只有4、5个,但只要一个尺寸超过规定工差,整件产品为零分。

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质量要求,也是这些"大国制造"的一线青工们每日恪守的基本操作准则,如此才能保证每一件产品都是合格品。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甘露所在的机械加工车间生产的核燃料元件的精度和质量要求非常苛刻,稍有不慎没有排查出不合格产品,就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大事故。

刚工作时,甘露生产出了几件报废品,师傅提醒他质量很重要,要加强自检。但甘露并没当回事,"不就废了几件产品嘛"。没多久,他又加工出了报废品,而且还造成了批量报废。 师傅很生气,但并没有多说什么,还帮忙挽回了局面,否则公司会蒙受经济损失。从那以后,甘露下决心,"不给师傅和自己丢脸",他手中再没出现过报废品。

甘露生产过最小的零件重量只有3、4克--相当于小拇指头大小的端塞,最高产量每天1000多件时,也能够保证每件都合格。

日常生产,工作强度和压力让杨晓涛着实不轻松。作为特殊的军工行业,平日里,杨晓涛和同事加工着许多细长轴、薄壁件、小孔和深孔等形状的零件。因为零件的材质昂贵,刚入厂时,只能跟着师傅做简单的操作步骤,画条直线或是圆弧。

现在,已经工作四年的杨晓涛,不仅可以出色完成工作,还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操作工艺的小创新。现在他和同事加工的零件,因为难度高,买不到现成的工具,就干脆自己制作加工工具。

坚守与自豪

要想在"大国制造"生产一线做出漂亮的成绩,不仅需要高精度的技能水平,吃苦耐劳的干劲更是不可或缺。

有一次在工作, 甘露和同事得到临时通知,要紧急加工一批新型专项产品。用机械加工出的产品虽然完全符合图纸技术要求,但怎么也达不到焊接条件,只能进行人工抛光。但产品数量庞大,又临近交付期,时间紧任务重,车间团支部成立了青年突击队,组织10多名青年技术工人,加班加点轮流对这批产品进行手工抛光,整整干了一个月,最终大功告成。大家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大都被磨破了,以至于上班打卡时连指纹都打不上。

类似情况并不鲜见。有一年,为了生产8台重量50多吨、长13米多、高4米多的大型车载钻机,孟增和队友们在户外加班加点干了一整年。因为车载钻机体积巨大,只能在户外组装。夏天,大家被西北燥热的太阳炙烤,冬天再冷也要在户外坚持工作,最忙时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

尽管辛苦,但大家还是愿意坚持,并且很珍惜现有的工作。在孟增看来,知识能改变命运,技术也可以,既然做了这一行,不吃苦,哪里有成绩。

成为一名大国工匠,是很多"大国制造"一线青年工人的梦想。这也鼓励着他们每月拿着三四千元左右的薪水,却仍然能严格恪守高标准的生产要求。

这几年,青年技术工人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提高和更多机会的获得。目前,在央企、国企内,青年技能人才被鼓励去各类技能大赛中一展身手,去获得荣誉和职称晋级,而不像以往只能在单位里等着职称晋级。

作为车间里有名的技术能手,孟增每次参加各类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公司不仅会给他荣誉和奖金,还会选树他为同事学习的榜样,让他颇有成就感。

在中国一汽集团,鼓励各个技术层之间的交流互动,车间的一线工人可以随时与零件设计师和电器工程师沟通和交流。已经在一汽集团工作7年的杨程对此深有体会。他介绍,在所在单位,汽车返修的岗位非常少,但大都向年轻人倾斜,喜欢研究、勤于动手的一线工人总能找到发展机会。

看到这些优秀央企技术工人的成长,不少家长不愿意再勉强让孩子读三类本科。经常有身边朋友向孟增咨询,哪家技校就业好,哪个专业热门。

不过,虽然很多人开始愿意报考技术院校,但最终选择去生产一线的还是少数。杨晓涛清楚记得,当时同班30多名学生,最终选择做技术工人的屈指可数,有的改行做了销售,有的则当了服务员。"我们这样又脏又累,钱也不太多的活儿",很多人不愿意干。

最终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青年技术工人,既是因为对手中的工作有种自豪感,更看到了技术工人日后可以大有可为。

采访中国煤科张翔宇等选手

中国煤科模具工参赛团队

左:张庆、中:张翔宇、右:周志杨

张翔宇:15小时比赛,每一秒都弥足珍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晨 实习生 许骥腾 采访(2017年08月26日 煤科小青报道)

虚拟现实VR技术备受关注,本次振兴杯动画制作员比赛的参赛选手张翔宇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业恒达公司从事智能系统工作,主要负责VR内容制作和推广,三维动画是他负责的技术内容中的一部分。

他对动画制作,既熟悉又陌生。此前没有参加过大型竞赛的他,面临"副业"动画比赛的挑战,紧张而兴奋。

张翔宇感慨,本次比赛的难点在于时间太短,15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里需要做出一条60秒左右的动画片难度很大。在人们印象里,15个小时时间漫长,但它在动画制作中,每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

张翔宇团队此次参赛要完成的作品是三维动画。

他介绍,每一秒的三维动画至少需要30帧的图像,按这种方式渲染的话,每一秒都要去渲染30张图。要完成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剧本的故事性、分镜头的分配也都不能少,每一方面想做精的话都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在规定时间内要做到面面俱到需要很大的挑战。

张翔宇在校期间专业是土木工程。毕业后,他认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煤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VR(虚拟现实)行业更具前景。

"传统动画只是个小屏幕,想象空间有限。VR可以把想象空间扩大化,因为它是戴在头上的,是一个360度屏幕,人的想象力也会拓展,其真实性和交互性非常适用于教育培训、工程领域。因为有了这份期待和热爱,我才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张翔宇说。

张翔宇平常工作非常忙。为了准备比赛,他和队员们都是在白天完成平常工作后,抽出零散的时间来训练。5点下班后,他会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团队成员一起训练磨合,回到家后张翔宇还会再去看相关的教程,经常熬到凌晨1点。

在张翔宇看来,团队合作很重要。虚拟现实行业不是一个人拍脑袋能够把它做好的,必须是团队成员都感兴趣。缺少任何一个成员的智力支持,整个团队都损失很大。尽管团队成员都不是专业的动画制作人员,但大家对整体的默契度有信心。

张翔宇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让大众对于VR行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有所上升。

他说,VR产业令人期待,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致力于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在不同领域,让更多的人享受科技为生活带来的美好改变。

一图读懂第十三届"振兴杯"大赛




来源:煤科小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8 17:13:01 | 查看全部
谢谢李老师的精彩分享您的辛苦付出让专页熠熠生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8 18:34:10 | 查看全部

回 1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尹老师支持,老师回帖辛苦了,《劳动竞赛》版块有您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