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0|回复: 0

水城县基层团组织:创新机制增活力

发表于 2017-8-28 17:50: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年来,水城县积极探索村级团建新模式,有效激活农村基层团组织活力,形成了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良好格局,成为农村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一个典范。
2016年7月6日,“青年·生态·扶贫——‘三变’改革中的青春力量”主题论坛走进水城县。
2017年7月20日,全国“加强驻外团建 助力脱贫攻坚”基层团建创新工作座谈会今天在贵州省六盘水市举行。
2015年,水城县分两批次招聘了200名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到村任文书,确保每村有1名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国家正式干部。对部分团干部长期空缺的村,由村文书兼任团支部书记。同时,村文书负责从优秀大学毕业生、致富带头人及返乡农民工中培养能胜任村文书的人选,确保村级团干不脱节、不断层。
全县每年拿出专项培训经费对团干部进行培训。2015年8月以来,每年定期举办村级团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不定期安排部分团干赴县外实地考察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村级团干履职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2017年以来组织村级团干部参加各类外出培训考察202人次。
在美丽乡村建设扶持、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扶持、盘活集体资源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带动、微型企业扶持、乡村建设旅游带动、异地置业、项目融资股份合作等工作中,通过村级团组织做思想工作,积极鼓励吸引了大量年轻有为的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充实了团干后备人才库。
打响平台搭建的 “产业链+团支部”“青年协会+团工委”、“青年心+微团建”三个“当头炮”,实现“阵地常驻”
水城县积极探索产业链上建支部、合作社中建支部的有效措施,在种养加销各环节,村级团组织都全面参与,形成了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镶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的良好格局,织牢了围绕发展抓团建、抓好团建促发展的纽带。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特色产业189.7万亩,基本形成了九大特色产业、九大农业园区、九大产业带和三百产业长廊的发展格局。
在全县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360余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以及地方涉农青年行业性组织中,组建全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团工委。团工委领导班子由思想认识高、热爱团的工作、组织能力强、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担任,职数配备一正一副。团工委以服务全县产业链农村青年为己任,依托“青年之声?水城县”互动交流平台,打造县级“青年之家”。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创建QQ群、微信群、团县委宣传平台等载体,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电商和产业链青年加强联系、交流经验,增强青年对团工作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同时,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促成农村致富带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只争朝夕、你追我赶”的浓厚创业致富氛围。
炼好配套保障的 “提高报酬+用薪留人”、“优化服务+用情拴人”、“完善制度+用规管人”三颗“定心丸”,实现“留人留心”
水城县将团干部工资从600元提高到2000元,在大幅提高村干部报酬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团干部报酬增长机制,经考核合格的团干部每年增加工龄工资100元,有效激发了团干部工作积极性。同时将村级办公经费从1.5万元提高到5万元,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作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维修专项资金,确保村级活动室能吃、能住、能办公。
全面实行村团支部书记退休养老保障机制,将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采取财政资金引导、村干部个人自愿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为村干部缴纳工伤、养老等保险,并将村干部新农合报销比例从85%提高到100%,确保团支部书记退休有人管、有关怀、有保障,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
制定了《水城县村(居)干部职业化管理村(居)干部退出办法》为核心的1+N制度体系,涵盖了对团支部书记的管理、服务、保障、晋升等各方面,使村团支部书记的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全面推行8小时坐班制、24小时值班制,把有形的为民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无形的办事大厅中去,实现了全天候服务群众。
创新宣传发动的 “线上+线下”互动、“思想+行动”互促、“主题+节日”互进三个“新载体”,实现“激情干事”
水城县依托团中央“青年之声”云平台,按照“线上+线下、队伍+机制、建设+运营”的工作思路,整合村级活动场地一室多用,建造了水城县“青年之声”线上平台及“青年之家”线下实体门店,形成了立体的“连心桥”架构。平台阅读量达3万人次,解答青年各类问题100多条。并在10余个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建立“青年之家·水城”,成为共青团服务青年、联系青年的新载体。
广泛开展公益和志愿行动,依托“连心桥——凉都微公益平台”对农村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公益帮扶和爱心陪护,助力“圆爱工程”;积极参与全县各类大型赛事活动的志愿服务项目,广泛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提升青年的凝聚力、战斗力。
在“五·四”“六·一”“一二·九”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主题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深入开展青少年“严实”品德教育,广泛开展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心’点亮成长之路”、“向上向善好青年(好少年)”系列主题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追求。
吹响助力脱贫的“村级团组织+团建扶贫”“青年人才+团建扶贫”“‘三变’改革+团建扶贫”三声“集结号”,实现“民富村美”
水城县紧盯村级团组织这个团建扶贫的“助阵器”,按照“严管理、放权力、增活力、促发展、优服务”和“吃住在村、服务在村、工作落实在村、矛盾化解在村”的要求,将招考的200名事业编制大学生到村担任文书,全面推行村文书兼任村团支书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配齐配强村团支书,促进村级团建工作的规范化,以村为单位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夯实脱贫攻坚组织基础。全县村级团组织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积极带领青年参与“三变”改革助力脱贫攻坚。
紧盯青年人才这个团建扶贫的“先锋队”,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产业发展,着力把种养植大户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小微企业、把小微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培育成精英企业、把精英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在产、供、销、加、运、信息等每一个环节上都有青年的身影,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创业发展能力强、经营管理能力强、引领带动能力强的农村青年能人队伍。2015年以来,培养农村各类青年人才22392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29个,村级实体企业110个。
紧盯“三变”改革这个团建扶贫的“新引擎”,积极当好“三变”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以产业链青年为示范,鼓励带动村集体、村民以资源、资金、技术入股,整合涉农资金、特惠贷资金到产业链上,促进了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推动了群众由“让我变”到“我要变”的转变,寻求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截至目前,“三变”改革已覆盖全县30个乡(镇、街道)、200个村(居)、9个园区,参与“三变”改革经营主体254家;3.3万户11.2万人实现分红,分红金额达9164.73万元(其中,贫困户16161户51486人,分红金额1972.03万元,户均分红1220.24元)。
5个“3+3”模式,有效破解了水城县基层团组织“四无”问题。实行村文书兼任村团支书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以来,通过好中选优、优中选能、能中选强,保障和提高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有效破解了村级团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全县21个软弱涣散基层团组织全部得到有效转化,转化率达100%。实现了“有人干事、有钱干事、有阵地干事、有待遇干事”;有效破解了基层团干部激情不足问题。通过实行全面保障,村团干部后顾之忧后得到基本解决,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有效破解了农村经济发展慢问题。通过实行村文书兼任村团支书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推进并村整合资源,推进“三变”改革,实现了群众致富。2014年底,全县“空壳村”共169,截止2015年11月底,已全部消除;有效破解了农村工作开展难问题。通过加强基层团建工作,着力选优配强村团支部书记,实现了各村工作效率的大提升。在200个村(居)文书的全力配合下,全县200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达3072.27万元。
5个“3+3” 模式,加出基层团建的“水城路径”。(何思鸣)
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