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8|回复: 2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深度记述屠呦呦研究历程

发表于 2017-8-29 06:41: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深度记述屠呦呦研究历程
我要评论
2016年05月30日 18:02:01  来源: 新华网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饶毅、黎润红、张大庆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

  2015年10月5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实现了中国科学获诺奖“零的突破”。作为中国本土首位捧得诺奖的科学家,屠呦呦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她也由此将中国科学带入了至高的荣誉殿堂。

  屠呦呦的获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启示?近日,由北京大学教授饶毅领衔主编的《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一书试图从科学史的角度进行解答与分析,饶毅曾在2011年撰文专门介绍青蒿素研究及屠呦呦的工作。

  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面、深入、客观地呈现了屠呦呦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科学背景和研究历程。但与青蒿素研究一般历史记述不同的是,书中还特别介绍了我国抗疟药研究先驱张昌绍先生的科研生涯,以及20世纪40年代张昌绍研究发现抗疟药常山碱的故事。忠实地呈现了当年亲历者的回忆点滴,让读者多方面了解青蒿素的研究历史,以及在抗疟研究中,两代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上难以割舍的传承。

  编者表示,中国科学的“诺奖情结”已解,但这份荣耀的光环之下,掩藏着被世人遗忘的艰苦历程和悲欢往事,那才是中国科学所走过的真实的诺奖之路。书中记录的屠呦呦与张昌绍的辛酸与荣耀,既是对科学家所取得成就的颂扬,也是对中青年科学工作者的鼓励,更是希望以此激励中国的青少年,热爱并愿意投向到科学事业中。同时启示他们无论投身哪一个行业,都要具有扎扎实实的精神。


[书摘]
  诺奖梦圆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重现新中国科学研究中这一段珍贵而具典型意义的历史,为我们讲述青蒿素一路走来的历程。

  历史性突破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实现了中国科学获诺奖“零的突破”。

  诺奖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表示,屠呦呦因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而分享一半奖金。与她一同获奖的还有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日本学者大村智(Satoshi �mura),两人共同分享另一半奖金,以表彰他们找到了治疗线虫的新疗法。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一直困扰人类社会,并构成了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特别是,寄生虫病影响到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口,对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是一个巨大的障碍。2015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开发出可彻底改变一些危害性巨大的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一种新的药物:阿维菌素(Avermectin),后来坎贝尔将阿维菌素改造成毒性更低的伊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River Blindness)和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的致死率,对其他寄生虫病也显示出很好的治疗效果。

  屠呦呦等人发现的青蒿素,经中国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之后终于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后来,中国科研人员进一步研发的青蒿素衍生物以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等,显著降低了疟疾,尤其是耐氯喹恶性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这两项发现为人类提供了战胜这些疾病的强大手段——它们每年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为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已经刷遍微信朋友圈、在互联网上漫天飞时,85岁的老太太懵然不知,一个多小时后,她才获知自己得奖了。

  著名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得知屠呦呦的获奖消息时感到非常高兴,而且表示,他早就相信青蒿素会得诺贝尔奖。

  获奖第二天

  2015年10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及医学部的多位领导及师生一起前往屠呦呦家拜访并祝贺她获奖,本书的两位作者饶毅和张大庆也是当天作为北大的老师首次与屠呦呦见面。下午四点,屠呦呦在送走其他师生之后,在家中接受了本书作者之一黎润红的访谈,这是继2009年访谈以后的再次面对面交流。

  当黎润红告知前一天发生的插曲并问屠呦呦是怎么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时,屠呦呦回忆了一天前发生的事。一开始她并没有接到诺奖委员会的电话,还是同事告诉她获奖的消息。因为是英文播报,同事略有迟疑。随后她在电视新闻中确认了自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了晚上七点多,屠呦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诺奖委员会官方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获得诺贝尔奖,当然是一件大喜事。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认可。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屠呦呦说。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特别强调了团队合作的作用。

  当被问及得知自己得到诺奖时的心情,屠呦呦说:“昨天我也是比较平常的,也没有什么特别。以前说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没有和自己去联系。10月份(指2015年10月1日)哈佛给那个奖(哈佛医学院授予的“沃伦阿尔伯特奖”)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我孩子去的,另外两个获奖的人是做疟疾疫苗的。颁奖典礼有十桌一百多人。我们没有去,我是走不了了,一去还要座谈什么的。你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照片,就是他们在美国领奖的照片。另外两个获奖的人他们很客气,还说向我问好,他们一个是拄着拐杖、另一个是坐轮椅去的。”

  采访期间,屠呦呦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西学中班”的同学从国外打电话来表示祝贺。在屠呦呦接电话时,屠呦呦的先生和黎润红分享了一些老照片,屠呦呦一一查看,回忆了部分照片的大概拍摄时间,并借给黎润红14张纸质照片。

  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钊是中学同学,1963年结婚,育有两个女儿。家里摆着不少外孙女的照片。

  采访结束后,黎润红提出拍照合影时,屠呦呦十分友好地配合。拍完合影之后,看着照片,屠呦呦开玩笑说:“你看我已经老了,你还很年轻。”当黎润红问及这么晚了两位老人怎么吃饭时,李廷钊说我们吃得比较随意,面条或者饺子。其实两位老先生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即使得了诺奖,在从早到晚接受各界的祝贺、拜访、采访之后,他们还是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屠呦呦在摘得诺奖桂冠,为中国带来荣耀的同时,自己也承载着更重的责任。给黎润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与六年前第一次访谈相比,屠呦呦现在更和蔼可亲了。同时,从一件小事也能看出她是一如既往地认真:离开之前,屠呦呦说今天学校来访的很多人可能记不住名字,请黎润红将下午学校来访的主要人员名字一一写在纸上。

  所谓诺奖“推手”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后,一些人认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是屠呦呦获奖的推手,科学传播新媒体“知识分子”就此第一时间专访了饶毅。饶毅特别声明:对于青蒿素和屠呦呦,我和研究生、同事是科学史的研究者,可以说是科学史家,但不是屠呦呦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推手。

  知识分子:饶教授,2002年您发表《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的文章,列举了二十多项国外值得获奖的工作和科学家,其后在2010年您再作补充。十几年来,这些项目大多数都已经获奖,有人认为您很能预测诺贝尔奖。

  饶毅:不是预测得奖,是评价哪些是优秀的科学工作,是科学评价。预测得奖含有对诺贝尔委员会判断力和决策的估计,而评价是否值得得奖,是我对科学工作优秀程度的判断。

  知识分子:您对国外的科学研究判断准确率很高,而对屠呦呦这样国内几十年前的工作判断力也很强,为什么?

  饶毅:在你对科学有比较深而且比较广的理解后,两者结合自然应该有比较好的判断。

  知识分子:您是否很高兴实际“预测”成功率很高?

  饶毅:我不以预测谁得奖为荣。我是科学家,评价其他人的工作有一些意义,也可以好玩,而不是科学家的主业。

  知识分子:评价其他人的科学工作有什么意义?

  饶毅:科学评价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无论是给科学刊物审稿、给其他人晋升进行评审、决定研究经费,都需要进行很多科学评价。思考科学成果优秀与否,有助于自己认识科学的面貌,也有助于了解科学进展,还有助于日常与其他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能否提出合适的建议。

  知识分子:您的研究为什么用诺奖作为尺度?

  饶毅:因为容易比较,也比较值得一般读者注意。至于我认为值得得奖的后来确实得了奖,不过是大家意见相同,我说值得得奖而没有得的,一般是因为委员会水平很次。

  知识分子:屠呦呦得诺奖有推手吗?

  饶毅:如果有,肯定不是我。我在2000年代初,曾指导一个科学史的研究生,我建议他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史。他后来去做记者去了,没有安心研究科学史。我回国后,与北大医学部的张大庆共同指导黎润红,我再次提出应该研究青蒿素。我提出课题,掌握方向和质量。国内很容易把科学史变成宣传,我们一开始就明确,我们只重事实,不针对任何个人,要以事实理清中国科学的一个经典研究。青蒿素有很多争议,我们不在乎,也不担心,而是收集材料,多听多记,以事实为准。

  知识分子:您知道一些情况吗?

  饶毅:国际大奖的评审情况是保密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屠呦呦的工作,很长时间在中国得不到清晰的认可,1990年代,近几十年来我最尊重的中国科学家、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先生,曾力图奖励对青蒿素研究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过程并不容易,后来好像是给了十个人以“求是科研成就集体奖”,那是香港的基金,周光召先生起了很大作用。周光召先生后来在知道我带研究生研究青蒿素研究史时,也告诉过我一些他遇到的问题。

  所以青蒿素的工作长期是集体得奖,而个人难以得到认可。我曾和其他人于2011年9月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给屠呦呦和张亭栋颁发GSK药厂设立的杰出科学奖,但它既不是国内奖项,也不是国际大奖,而是我们一些人试图给他们公正的一次努力。而美国的“拉斯克奖”,是国际大奖。屠呦呦获得此奖是国外的科学家推动,特别是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的苏新专和米勒。“拉斯克奖”

  委员会在获得推荐后,咨询了一些科学家,当然都是幕后咨询,不会公布。“拉斯克奖”之前之后,一些国外科学家也看过一些中文翻译成为英文的资料。这些都与诺贝尔奖委员会有关,只是不会现在公布。

 [延伸阅读]

  饶毅发给屠呦呦的第一封信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周程多年来为研究青蒿素发现史,和其指导的研究生一起收集了一批资料。近日他们发现早年从屠呦呦处收集的一封邮件,是当时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任教的饶毅写给屠呦呦的电子邮件,收件方在打印件上有铅笔标注。全文如下: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屠呦呦教授:

  您好!

  我和李虎军计划合作,认真地记录中国青蒿素研究的历史。我们的目标是在比较全面地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尽量客观地写出一部青蒿素研究的历史。为此我们希望得到您的合作,希望您能提供详尽的资料和信息。

  我们计划花上几年的时间,也许要反复向您征求意见和收集信息。对于我们的提问,凡是您做出回答而未说明不能公开您是资料和信息来源时,我们在最后写作时将视为是可以公开的;如果有些问题,您可以回答,但不愿意公开您是资料来源时,您可以说明,我们将尊重您的要求;如果您觉得有什么人我们应该联系,也请提供其姓名和联系方法。

  我的本职工作主要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任教并领导一个研究神经生物学的实验室(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t. Louis,MO)(简介见http://thalamus.wustl.edu/raolab/website/),不过近年来开始有少量有关科学史的写作,并兼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导师(部分简单写作见http://www.ihns.ac.cn/members/raoyi/rycy.htm)。

  李虎军是南方周末报社驻京科学记者,发表过一些科学新闻报道(例见http://tech.sina.com.cn/focus/lihujun/index.shtml)。他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奈特科学新闻奖学金项目做访问学者,将于今年秋天报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在职博士,有关中国青蒿素研究的历史也很可能成为他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俩人都没有就如何书写历史或传记接受过传统模式的训练,但没有这样的传统训练也许并不是缺陷,我们希望采用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写出质量高于中国现有的一般科学史写作的文字,从而经受住较长时间的历史检验。

  李虎军预计今年6月初回国。这之后,我们将着手采访工作,他将直接和您联系,以便当面采访您,从您那里得到口述史资料。目前,我们正在做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也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如果您手头有关于中国青蒿素研究的档案材料,如照片、书信、日记、论文手稿、会议文件、新闻报道,以及其他相关材料等,我们希望得到复印件。其中,如果有一些档案材料是电子格式的,能否先用电子邮件发给我们:lihujun@public.bta.net.cnraoyi@pcg.wustl.edu。这样我们可以在正式采访前多熟悉一下背景情况。

  附上我们的第一张问卷。

  致礼!

  饶毅
  
【纠错】 [责任编辑: 王志艳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24 09:07:07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01:15:44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