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9|回复: 0

三代女工一台戏

发表于 2017-8-30 15:22: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一位是物探女子联队成员,一位是女子采油队队员,一位是女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女石油工人群体中的成员,她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石油精神。在中国海油,无论是年轻姑娘、新婚妻子还是新手妈妈,虽然社会角色不同,却用自己不懈的努力撑起了海油的半边天。



“方舟,你大姨颈椎又疼了,快去帮忙捏捏。”我妈在客厅叫我。

“来啦!”我奔进客厅,看见大姨扶着脖子,脸色很不好,急忙搭上手帮她按摩穴位。“大姨,我们现在都坐在办公室里上班,每天对着电脑,容易犯颈椎病,你们以前都跑现场,怎么还得颈椎病呢?”

“傻孩子,你以为跑现场就不会有职业病吗?你问问你大姨,她在物探女子联队上现场的时候,每天都做些什么你就知道了。”

说起油田现场工作,我第一反应就是男工人挥汗如雨的场景。我所不知道的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就有一帮不输阵的“女汉子”,开始为中国石油行业挥洒青春、奉献自我了。

大姨是1971年1月成立的全国首个“三八女子地震队”——2240队的成员。她告诉我,最初是没有女子物探队的,因为条件太艰苦了,都是男工人在野外工作,为了找油找气,好几周都不能和家人团圆。“那时候大家都照顾女同志,说我们体力不如男同志,就在办公室待着,分析分析数据就行,”大姨一边说,一边笑,“结果因为工期短,时间紧,这帮男工人24小时轮轴转也不一定能完成任务,我们这帮女同志就自告奋勇地上前线了,组成‘三八女子地震队’。”

这帮把自己当男人用的女石油工人们,硬生生背着帐篷,驻扎在了现场,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以上。那时候已经立冬了,南方的野外又潮又冷,风一吹,简直都要把寒气吹进了骨头里。“花木兰们”从未叫过一声苦,平常爱美、喜欢打扮的女孩子们被现场恶劣的天气摧残得灰头土脸,却仍然冲在施工最前线。

“有一天特别的冷,天发白,我们都感觉要下雪了。那时候我们物探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手段,需要自己拴炸药、接雷管。怕下雪耽误进度,我们加快了速度,顾不上吃饭。等坐下来歇的时候,饭都冻透了,吃起来跟冰坨子一样。”大姨的胃病和颈椎病,就是那时候落下的毛病。

“原来以前干物探这么辛苦啊!”

“何止物探,你妈妈刚工作时候在采油队,巡井也不轻松。”

我好奇地看向我妈,印象中她一直是坐办公室的,没想到她年轻时也跑过现场。大姨喝了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大姨说:“你妈妈那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因为是家里老小,以前从来没有单独让她跑那么远。”那时候汽车还是鲜见的交通工具,每天负责巡井的女工一般是骑自行车。你妈妈胆子小,那时候连自行车都不会骑,她只能比别人更早出门,才不耽误巡井任务。有一个夏天,她顶着大太阳跑了二十来个点,从太阳东升跑到了西落。她完成任务准备回采油站办公室的时候,一个闷雷炸响,没几分钟,大雨就哗啦啦地落下来。

“那天我没带伞,我帆布包里的数据统计册和计量仪都不能打湿,我就把包塞进衣服里,赶紧往站上跑。”妈妈说到这,笑得有点不好意思。井场一般都很偏僻,那时候的路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无比,结果妈妈光顾着跑,没注意脚下的石头,绊了一跤。担心弄坏了公家的仪器,雨太大又不敢打开包查看,她一边哭一边往回跑,回到了站上的办公室,来不及擦擦满身泥水就赶紧检查工具。

大姨说:“我接到电话骑着自行车去接她的时候,她浑身湿漉漉地站在那,地上一滩泥水,让她擦擦,她只是摇头,还说仪器是好的就好。”

这些故事,大姨和妈妈以前从来都没有说过。多年后聊起来,看似轻描淡写,可想想当时,确实困难重重。来到中国海油之后,我也听说过女子采油队的故事。这些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女石油工人,面对着严峻的环境,克服了重重困难,践行着石油精神,不论是年轻姑娘、新婚妻子还是新手妈妈,社会角色不同,却用自己不懈的努力撑起了海油的半边天。

“说来,你是第三代女石油工人了。”大姨拍拍我的手,“现在你们的环境可比我们当时好多啦,在这样的条件下,可要更加努力啊。”

我点点头,虽然没有在现场工作,可是我身边的女工程师们,在不同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开发方案设计时通宵彻夜是家常便饭,随钻跟踪的时候有时就睡在大楼里,工作能力强,巾帼不让须眉。

“这算不算是三代女工一台戏啊。”我牵起大姨和妈妈的手,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石油工人笑在了一起。两位老人手心里的老茧轻轻地触动了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努力,才能不辜负前辈们打下的“万里江山”。(作者 方舟 单位 渤海石油管理局 供图 方舟)

1972年,大姨周艳芳(右二)在临时借用的民房里整修物探仪器。

1972年,大姨周艳芳(右二)在临时借用的民房里整修物探仪器。

1984年,妈妈周红(左一)在采油站与同事交流工作心得。

1984年,妈妈周红(左一)在采油站与同事交流工作心得。

2017年,作者方舟在渤海石油研究院做油藏工作满两年。

2017年,作者方舟在渤海石油研究院做油藏工作满两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