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7|回复: 0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位高知青年的“农桑创客”路

发表于 2017-8-31 17:57: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新华社 中国青年网
  新华社西安8月30日电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三位高知青年的“农桑创客”路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陈晨
  “天下昌平洲载民,囊括四海心尽勤。伏羲过驹甲午近,一身正气袖中清。”尽管押韵和对仗都不够工整,刚过而立之年的朱铭强还是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能看出他3年前创业初期时的心情与志向。
  这位文质彬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的“农桑创客”之路,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他研究的杜仲药材中。为此,他放弃了到发达地区就业和海外发展的机会。他说:“吾本壮志海外贾,却因杜仲未成甲。”作为“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强”之一,他的团队吸纳了9名博士和6名硕士。
  创业本就不易,为何要选择风险高、见效慢、周期长的农业?对此,朱铭强有着自己的理解。
  “地球上70%以上的资源是生物质资源,但开发利用率很低。我希望将我的科研用于造福人类的生产。”朱铭强说。和传统中药材种植不同,他的团队引导农民将杜仲种植由过去的乔林改成叶林,并形成杜仲精粉、多糖、木醋液、杜仲胶生产的全产业链,甚至延伸到了军工应用。
  “杜仲树浑身都是宝,这个产业很有前景。”朱铭强的信心,来自于他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前沿研究,他的团队和企业目前拥有50多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带领下,新疆、陕西、宁夏等地有200多家农户开始了新的杜仲种植,最多的一户年收入有200多万元。
  学生时期,朱铭强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如今他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和合伙人把4家公司进行职能划分,或专门从事种植,或专门从事生产,而自己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哥哥则把重心放在科研、开发和国际贸易上。
  距离朱铭强的公司不到2公里,陕西杨凌示范区“众创田园”内,29岁的姜义亮正带领同事们对土壤样本进行试验分析。
  姜义亮很快就要博士毕业了。他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大城市或科研院所工作,而是和3名博士、博士后一起,“捣鼓”起了土地文章,成了农民的“土地医生”。
  姜义亮刚刚从陕西省安塞县侯沟门村回来。那里的上百户农民种植大棚蔬菜多年,近年来却遭遇挠头的土壤问题,导致蔬菜品质下降。邻村的黄瓜一斤卖1元钱,侯沟门村的只能卖到8角。
  “用科学手段为老乡解开疙瘩和难题,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姜义亮和同伴取回土壤样品做分析,“药方”即将开出。
  “这些年,一些地区环境问题突出,对土壤修复和改良的需求激增。我学的就是土壤专业,让农民在土地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我们创业的初衷。”姜义亮说。
  他创办的锦华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刚满“周岁”,众筹投资400多万元建立的全套检测系统已基本到位,身着白色实验服的年轻身影不时闪过,他们或在显微镜旁忙碌,或手持土壤样本做成分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