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陈俏敏 永康石油
题记:数月之前,笔者曾经以《板荡识忠臣》为题,梳篦《指南录后续》的读后感。感奋之余,总觉意犹未尽,特别是“忠”之一字,无以概括文天祥的精神世界。今再以一“勇”字,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毅,作为该文的补充,也企望能交代清楚民族英雄伟大壮举的心理动因。
“知其不可而为之”,典出《论语》,原是隐士晨门用来讥诮孔子的话,大意是:明知自己的目标无法达成却坚持去做。这话十分精准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地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孔子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要“克己复礼“,要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他的政治主张,当然不可能被野心勃勃的各国诸侯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终其一生没有放弃,不停地周游列国,奔走呼告,何其悲壮!
文天祥的处境与孔子当年何其相似,甚而尤有过之。他的出使北元,完全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首先,他所守护的南宋小朝廷经过几十年的折腾,早已风雨飘摇,处于绝境,而对手却是携胜而来的北元铁骑,三路大军,滚滚而来,其中的伯颜所部,更是直逼临安。此时,他手里根本没有谈判的筹码;弱国无外交。尽管他幻想着“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尽管他到了元营抗辞慷慨,使得对方“上下颇惊动”“未敢虚轻吾国”,但根本经不起吕师孟、贾余庆之流的破坏,瞬间“国事遂不可收拾”,自己也身陷敌营。
其次,北元大军与以往的攻城略地为目的的出兵不同。此时,忽必烈已称帝,定都大都(今北平),是为正流。他要“一统江山”,且经过三十余年的蚕食鲸吞,云、贵、荆、湘的大片土地均已攻取。时机已经成熟,正是“趁你病,要你命”的时候,誓要灭宋!
这样的情势下,文天祥的出使,有可能成功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使文天祥的精神更为可歌可泣。他不是随机应变、随风摇摆的墙头草,不是“大难到来各自飞”的庸人,更不是“择主而事”的“贤臣”,而是一个有着中国传统闻人的坚韧精神的“勇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质。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孔夫子甚至咀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所处的时代离西周不远,见不得诸侯之间的攻伐杀戮,给平民带来的灾难,所以孜孜以求地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恢复秩序,其实是希望恢复和平。文天祥抗元保宋,他背后的是自己的故国,故土,在他看来,南宋的安危,体现着祖国的安危,名民族的存亡,“南”寄托着他的理想,鼓舞着他的斗志。历史也证明了元朝是最不“爱人”的朝代,蒙古帝国完全是屠城,血洗,白骨堆砌出来的。蒙元军队所过之处尸山血海,毫不夸张!历史也证明了终元一朝是汉人最没有地位,最没有人权的。就此意义上说,孔子的克己复礼,文天祥的“指南”抗元,其出发点都是悲天悯人的,都源自“以人为本”的思想。
“精卫填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愚公移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六出祁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共产党人为之终身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也不是一代二代人可以实现的,何尝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