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嘉兴石油分公司 蔡小全
“外婆,海塘街你还认识哇?”
“你去跟你外婆说海塘街,她一定有反应。”妈妈在我身边提醒我,“人越老越对以前的事情记得清楚,人老了可不糊涂。”
我走近外婆的轮椅,蹲下身子问她。老人家的眼神一下子变得矍铄了许多,目光转动,记忆一定先于言语影响了她的神情,“当然了,那是我六七岁的时光在我爸爸店里,店就在海塘街。”
“问问你外婆,是不是从炸弹里爬出来的。”
“外婆,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是不是那时候打仗有炸弹。”我有些好奇,有些疑惑,有些想要提示外婆快点想起回忆的冲动。
“海塘街上来了日本人的飞机,人都跑啊,我在店后的小屋睡觉,醒过来看见大家都在跑,我就逃,还没逃出店门口,炸弹就在店后面爆炸了,幸好住的是吊脚楼,我滚到了房子下面的稻田里。”外婆说,“日本鬼子没炸死我,命是大的。大人们都跑回来捞我,以为我死掉了,没想到就掉了块头皮。”
对海塘街的认识,今天又加深了一分。没想到,相伴20多年的外婆,竟然还有这样传奇的经历,也没想到,短短的海塘街,竟然有着这么多的往事回忆。
海塘街现今已是一条有点古味的老车道了,要说是街,可能是沿袭了旧有的称谓吧,相比现在的四车道,六车道,海塘街小了,它也不再是沿着海岸修筑的一条运输通道了,填海造田,已经让它的岁月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原有的店铺基址已经没有查询的踪迹,唯一能标定大概方位的,也就是路旁的两株粗壮高大的法国梧桐。原先的海塘街是一条用山上开采出的青石板铺就的走道,国民年间经过拓宽加固,成了沿海防御计划里的重要军事交通线,路边的高高低低的碉堡一直从杭州老城蜿蜒而来,直连到上海的金山卫。
海塘街,一条经历了岁月战火的老街。远在抗日战争之前,日本人的飞机轰炸过,历史上侵犯登陆的船只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现在的海塘街上遗留的从慈禧年间江南制造局运来的铁炮,炮口至今都朝着海湾的开口处架设着。
海塘街上,有我奶奶的爹爹被弹片炸伤的鲜血,飞机投放着燃烧弹和炸弹,在稻田里,在房屋上,炸弹一枚枚掉落,“我们的飞机呢?”这一直童年听到这个故事的我最想问的问题。
海塘街上,有我奶奶和外婆受伤的血迹。日本人带来了血吸虫,带来了生化细菌,要常年在水稻田赤脚劳作的人们,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都多多少少在脚踝处留下了疤痕。静脉曲张,血管破裂,皮肤溃烂。打点滴找不到静脉血管是我从小到大看到他们就医时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
海塘街上,有我曾祖父年少定情的美好故事,有他中年离家去台而别的家书,有他晚年叶落归根,返乡探亲的足迹。“他当年是怎么过的?”每次到海塘街,我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于我而言,海塘街包含的太多了,但从海塘街这么多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信息背后,也很简单的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我们的民族需要复兴,国家强才会有百姓安。
来到海塘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我而言,我的人生才刚开始书写不久,五年前,也是从这里出发,前往山西,在原太行山机械学院的中北大学就读,对于红军和国防军工的向往,使我一直在内心不断鼓舞自己靠近这所军工老校,当第一次见到校门口高大的彭德怀元帅的立马像的时候,我就深深地被这所老校所吸引。不是因为它的规模,它的名号,而是它的默默无闻和砥砺不倦,在这里,我知道了我们一代代中北人的耕耘和奋斗,那么的灿烂,却又那么的寂寞,甘于寂寞,归于平淡,但我们奋斗,燃烧。
我又回到了这个边陲小镇,在这里,我将默默耕耘,可能力量会很小,但也要努力把工作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