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河南工人日报
一台缝纫机造福一家人
“我原来在鹤壁新区的一家电器厂打工,离家很远,要吃住在厂里,家里根本照顾不到,孩子只有交给爷爷奶奶照看,每天连给孩子做顿饭的时间都没有。现在好了,我在服装厂上班,骑车到家只有10分钟路程,每天早上给孩子做完饭再来上班,中午下班后还不耽误给孩子做饭,下午下班后还能继续做家务,真不错。就收入来说,前两个月不熟练,能拿1500元左右的工资,3个月过后熟练了就能拿2000多元的工资,这真是一台缝纫机造福一家人。”在中蔼万家鹤壁市万山鹤鸣湖服装有限公司,来自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宋沟村的王文浦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王文浦今年29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的9岁,小的5岁,正是需要母亲照顾的时候。可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富裕,为了挣钱补贴家用,王文浦只好出去打工,孩子也只好交给爷爷奶奶照看。虽然说打工的地方离家只有几十公里,但是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照看孩子,这让王文浦心里很不是滋味。终于,今年6月份,村领导来到她家,说邻近新建的服装厂招工了,每天上班8个小时,每周还能休息一天,工资待遇也不错。听到这里,王文浦心动了。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来到了刚刚落成的中蔼万家鹤壁市万山鹤鸣湖服装有限公司报名,成了一名服装厂女工。
刚刚进厂的时候,王文浦的心里还有一些忐忑,因为此前她从没有接触过缝纫机,根本不知道做服装是怎么一回事。然而,进厂后她放心了,因为厂长赵春云和另外一名技术主管对她们这些新进厂的女工实行手把手传授技术,遇到不懂的地方,厂长和主管都会很耐心地讲解、做示范。短短两个月时间,王文浦已经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一名能够比较熟练使用缝纫机的服装厂女工了。
在这家服装厂,像王文浦这样的女工一共有近70人,等到今年年底工厂全部开工,将会有近180名邻近村庄的留守妇女来到这里,实现从留守妇女到产业工人的角色转换,真正成为带动全家脱贫致富的“巧媳妇”。
像王文浦这样的女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得益于我省近年来实施的“巧媳妇”工程。
找出“被隐身的”巧媳妇
2011年以来,服装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方兴未艾,河南省服装产能已经连续6年同比增速30%以上。对于河南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就业、致富一个都不能少,我省的产业集聚优势和中西部原有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相比,更容易吸引服装行业企业落户,借助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完全可以打造成全国新兴的服装产业基地。作为农业大省,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用工荒,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省服装协会会长李刚率领专业团队人员,在全省范围,跑了39个贫困乡镇,400多个行政村,调研访问了无数个青壮年留守妇女,找到了那些“被隐身的”巧媳妇。这个群体在全省有600多万人,而这些人正是被闲置被忽略的优秀劳动力资源,她们就是服装行业的成本洼地。
把工厂搬到村里去,让留守妇女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既解决了服装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又解决了农民的脱贫致富难题。省服装协会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得出这样的理论。事实证明,这个理论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省服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河南省“巧媳妇”工程办公室主任胡婕带领相关人员深入一线发现,“三无”“四最”是留守妇女这个人群的显著特点,即“无奈留守农村,无聊赋闲在家,无助忍受贫穷”,她们“思想最稳定、责任心最强、最渴望工作、最需要花钱”。对于服装加工来说,这些留守妇女是最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2012年,由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发起了“巧媳妇”工程,成立了巧媳妇工程办公室,采取“有限集中,适度分散,两头在园区,缝制进农家,能人挑头,骨干组阁,跟单督导,规范运营”的模式,在全省广大农村和新型社区建立星罗棋布的“卫星工厂”和“流水线班组、工段”,把农村处于严重“三无”“四最”状态的“巧媳妇”们组织起来,经过严格认真的工业化培训,当时并没有想到“脱贫攻坚”的高度,只是想通过把农村闲散劳动力转变成产业工人,通过这个过程让她们自食其力、摆脱贫困,同时成为我省服装行业的坚实力量,利用我省人口资源多、交通便利的优势,把我省打造成服装生产大省、强省。
截止到2016年年底,河南省“巧媳妇”工程在全省如郑州、洛阳、新乡、焦作、鹤壁、安阳、周口、商丘、信阳等31个市、县总共建立“巧媳妇”示范企业300多家,“巧媳妇”加工厂5000多个,其中与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紧密联系的规模型加工厂有500多个,总共解决30多万名巧媳妇就业,2015年完成1100万件服装订单的产能调配,创造产值145亿元,2016年完成2000万件服装订单的产能调配,创造产值230亿元。
低成本撬动高效能
进入“十三五”期间,为了实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方略,省服装协会在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中摸索出了“巧媳妇”工程走智能化、信息化、高效率、优质产能的发展道路,使“巧媳妇”工程实现让闲置的贫困妇女“低成本撬动高效能”的工厂创新和效率革命。
2016年8月,省服装协会整合了服装行业的优势资源,组建中蔼万家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巧媳妇”工程已经与广州亿奥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APS智能排产系统)、绍兴环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RP生产管理软件和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深圳星辰泰克科技有限公司(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长园和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吊挂、自动拉布机和电脑裁床设备)、南通明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智能吊挂设备和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深圳布易科技有限公司(ET系统、CAD数字化板房软件、定制系统)、深圳市博克时代开发有限公司(CAD数字化板房软件和云衣定制系统)、广东春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GST标准工厂系统)、长园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自动裁剪机、智能吊挂)、上海富山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缝纫机设备)、浙江冠名缝纫机有限公司(缝纫机设备)、常州市祥泰针车设备有限公司(模板切割机、改装专机)、加拿大衣拿吊挂系统(智能吊挂)、广州衣布到位科技有限公司(面料平台)等国内服装行业软硬件技术的智能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他们已成为“巧媳妇”工程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撑,共同合力打造智能化工厂。
在“巧媳妇”工程朝着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中蔼万家成了精准扶贫的先锋队。2017年2月27日,鹤壁万银制衣有限公司在浚县王庄镇竣工投产,这一重要的产业扶贫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两个多月时间,标志着“巧媳妇”工程进入快车道;6月10日,鹤壁市山城区万山鹤鸣湖制衣有限公司正式开工投产,这标志着由行业主导、骨干企业入股的中蔼万家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中国巧媳妇工程、实现产业下沉、精准扶贫战略计划的全面铺开。
2017年7月12日,兰考县巧媳妇工厂奠基,这是中蔼万家公司在产业扶贫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上又迈出的一大步。截至目前,中蔼万家已经在汝阳、浚县、淇县、兰考、柘城、山城区、栾川县相继投产了多个产业扶贫项目。在开工的卫星工厂里,8小时工作制、每个月近2000元的稳定收入让脱贫成为现实。
预计到2017年年底,仅中蔼万家项目就可以安排3万人就业,明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数十亿元。胡婕告诉记者,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和中蔼万家要用5到10年时间,整合优势资源,发挥企业优势,让企业融入产业扶贫,大胆尝试多种所有制形式,加大加快生产、贸易、研发的人才培育、引进力度,科学布局,力争覆盖1万个乡村,努力安排百万工人就业。
打造全新云智造体系
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真正进了中蔼万家鹤壁市万山鹤鸣湖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才感受到不一样。因为这里的生产设备全部是国内最先进的,从全自动的吊挂设备到全自动智能化的电脑识别系统,乃至全自动的缝纫机,都是当下技术最先进的。在这里,从服装的挂片到成品出来,一条线走到底,哪个工位的工艺不合格,返工时会自动寻找到“主人”,每个人每天干了多少工作,个人上访的电脑显示屏实时显示,根本不用人工记录。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已经建成投产的巧媳妇工厂,从国内订单到营销中心、技术中心、软件中心、指挥中心,再由指挥中心到中心基地、卫星工厂、物流中心直至成品出厂,无一不是依靠智能制造。否则,按照传统模式的运营,管理难度大,订单根本无法保障。APS排产管理、MES过程执行管理、PDM产品开发数据管理、GST标准工时工艺管理、WMS仓储管理、SCM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智能软件系统,用云端管理实现了信息即时互联互通,通过智能数据运营中心,达到透明化实时指挥车间内最先进、最智能、最强大的吊挂流水线高效运转。尤为重要的是,“巧媳妇”工程智能制造所需要的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和应用软件全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国产化。
记者札记
长期以来,如何解决“三留守”问题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省服装协会实施的“巧媳妇”工程,让留守妇女有钱挣,留守儿童有妈妈带,留守老人有人照看,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巧媳妇”工程,进一步壮大了我省的服装产业。据精确测算,一名女工每年可创造30万元以上的产值,可实现1.5万元到两万元的个人收入。换言之,全省600万“巧媳妇”每年可创造近两万亿的产值。广东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感叹说:“中国服装未来10年看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