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4|回复: 3

白露: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

发表于 2017-9-8 07:51: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艺星青年按】“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今天,我们迎来了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白露。谚语有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进入白露,少了夏的燥热,多了秋的静谧,文艺星青年带你赏读诗意的秋天,看看文人笔下那些“贴秋膘”的故事。
节气由来:露凝而白也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礼记》中所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气候特征:鸿雁来 玄鸟归

鸿雁来
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
玄鸟归
玄鸟此时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
群鸟养羞
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民间习俗

太湖:祭禹王
每年白露时节,太湖人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姜太公等。其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温州:采“十样白”
浙江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江浙:自酿白露米酒
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福州:吃龙眼
在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意思是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
喝白露茶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白露茶”备受人们的青睐。自“白露”开始至10月中旬是茶树生长佳期,天气渐凉,夜间水汽在茶树上凝结成露,此时采摘的“白露茶”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7:52:15 | 查看全部
养生秘笈

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气候,此时人体容易出现口唇咽干、鼻腔干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燥有裂纹等症状。所以,白露时节的调养当以健脾润燥为主。
补充水分 预防“秋燥”
预防“秋燥”应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烧烤食品。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是去燥的最佳选择。也可适当使用中药食疗,如西洋参、沙参、杏仁、川贝等。
白露身勿露
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这时天气冷暖多变,早晚温差较大,应该及时添衣加被。睡卧不可贪凉,否则极易患上感冒,也容易诱发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过分贪食寒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搓耳泡脚 补养肾气
从白露开始,凉意渐浓,有些人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乏力等症状,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要经常给肾“打打气”。晚上坚持用温水泡脚15到30分钟,水没过脚腕,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搓热耳朵能有效补养肾气。
秋高气爽 适当运动
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难得的锻炼身体的好季节。白露后,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但选择运动项目也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7:52:32 | 查看全部
诗意白露:露从今夜白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蒹葭》 (节选)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7:52:51 | 查看全部
文人笔下的“贴秋膘”

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摘自 曹雪芹 《红楼梦》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烤肉大概源于少数民族的吃法。日本人称烤羊肉为“成吉思汗料理”(青木正《中华腌菜谱》里提到),似乎这是蒙古人的东西。但我看《元朝秘史》,并没有看到烤肉。成吉思汗当然是吃羊肉的,“秘史”里几次提到他到了一个什么地方,吃了一只“双母乳的羊羔”。羊羔而是“双母乳”(两只母羊喂奶)的,想必十分肥嫩。一顿吃一只羊羔,这食量是够可以的。但似乎只是白煮,即便是烤,也会是整只的烤,不会像北京的烤肉一样。如果是北京的烤肉,他吃起来大概也不耐烦,觉得不过瘾。
我去过内蒙几次,也没有在草原上吃过烤肉。那么,这是不是蒙古料理,颇可存疑。北京卖烤肉的,都是回民馆子。“烤肉宛”原来有齐白石写的一块小匾,写得明白:“清真烤肉宛”,这块匾是写在宣纸上的,嵌在镜框里,字写得很好,后面还加了两行注脚:“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我曾写信问过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是不是古代没有“烤”字,德熙复信说古代字书上确实没有这个字。
看来“烤”字是近代人造出来的字了。这是不是回民的吃法?我到过回民集中的兰州,到过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吐鲁番,都没有见到如北京烤肉一样的烤肉。烤羊肉串是到处有的,但那是另外一种。北京的烤肉起源于何时,原是哪个民族的,已不可考。反正它已经在北京生根落户,成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鸭,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儿”的代表作了。——摘自 汪曾祺《人间草木》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
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园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
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摘自 老舍《住的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