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6|回复: 1

守住农村教育的根 ——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小学教师何亚兰

发表于 2017-9-8 16:05: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工网--《劳动者报》




        在她17年的教学生涯里,孩子健康成长是她“育人”的最大成就。她就是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小学教师何亚兰。
  扎根教育17年只因—种情怀
  教师节前夕,记者见到正在参加“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的巡回演讲”的何亚兰,一抹淡然的微笑让人感到“最美乡村教师”的质朴与风雅。
  选择执教生涯,何亚兰说,只因心中那丝恩情。
  小学时的她,相貌平平,成绩一般,缺乏自信的她总是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之中,直到孙治民老师的出现,让她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他是我的美术老师,就是他发现了我在画画上的天分,并且不断鼓励我,帮助我,向我的班主任推荐我办黑板报,让我找到了在班级里存在的价值。”
  何亚兰告诉记者,孙治民老师让她萌生了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敬意,而初中班主任任鹏辉则坚定了她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何亚兰中学毕业时,在面对未来的抉择时,任老师的支持与鼓励给了她坚持追“梦”的希望和决心。“正是老师这样无私的关爱,让我坚定了要像他一样,成为一个传递温暖与希望的人。”
  就是这份信念,让刚刚参加工作的她,面对农村学校三大晌的工作时间,也能毫不退却。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何亚兰千脆住在了学校里。当时,学校条件不是很好。秋天,阴雨连绵,房间漏水,长时间潮湿,没两年她就得了关节炎。农村学校条件差,和她一起分配的有些同事也因为各种原因调到县城了。
  2007年,县城一所学校向何亚兰抛出了“橄榄枝”。只要何亚兰去县城工作,就可以把女儿带到更好的环境中去读书。“到县城当个老师,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但我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和坚守。”何亚兰说。
  她也曾心动过,但一想到班里45名同学,内心就割舍不下。
  就在这时,何亚兰生了一场病,当她从医院回到家,走到家门口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两名班长带领班上的43名学生守在家门口,耐心地等着她。看到何老师,他们一下子围了上来,拉住她的手,问这问那,安慰她。
  看着他们澈亮的眼神,何亚兰一把抱住孩子们,顷刻在心里流淌着一份激动,感动涌上心头。“这就是我的学生们,一个个朴实的娃。还要走吗?不,不走了。我要留下来,守着我的学生们。”
  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
  三尺讲台,关系未来。何亚兰深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身为班主任,何亚兰十分注重班级管理,尤其强调班级团结。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特色教学法。
  她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学生自我管理,把班千部的评选从过去的指派变为由学生自己评选,让学生在“管”与“学”中,发挥自我潜能,颇受学生欢迎。
  记者见到何亚兰的这天,正逢新一届毕业班交到何亚兰手里,当问到她是如何开始“开学第一课”的,何亚兰神秘地笑了。
  原来,开学第一课,何亚兰是不讲课的,但会在班里实施一些“小测验”。像地板上有废纸,何亚兰会默默在一旁观察,看地上的废纸,会不会有同学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桶,看门口的桌子挡路,有没有同学会主动挪开,方便进出。
  “小测验”就像是一面镜子,清楚地照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测验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大部分学生刚进新班级时,都不会主动揽活儿”。何亚兰说。
  开学第一课围绕“小测验”,通过亲自参与其中,同学们都认识到了班级团结的重要性,这也为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何亚兰适时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针对较低年级学生,正是“立规矩”“抓习惯”的最佳时机,通过教育引导形成良好的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何亚兰采取学生自管的模式,形成“每个学生有事千,能千事,少了自己就不行”的集体氛围,培育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何亚兰所带的班级在学校历年来的考核工作中总是名列前茅。赛教方面,何亚兰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16:06:15 | 查看全部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何亚兰带的班是六年级,这些小学里的大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出现自卑心理,有的内心敏感、脆弱,有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有的学习踏实却成绩不佳。对待这些学生,何亚兰制定了不同的“育人”方法。
  小含是学校有名的“惹事精”。据别的老师反映,小含经常和同学打架,成绩也不好。可自打到何亚兰带的这个班后,短短两周时间,就有了明显变化。
  原来,何亚兰发现这个学生虽然学习“底子”差,但是身上却有许多难能可贵的闪光点,脑袋瓜儿灵,还特别有集体荣誉感。通过家访,何亚兰得知,小含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离家出走,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小含从小跟奶奶一起住在小叔家。由于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小含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变得内向、孤僻,“好斗”。尤其是升入高年级后,小含越来越叛逆,处处和老师“对着千”,不认真听讲,也不完成作业,还经常顶撞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处不好。
  “给小含开的良方就是‘鼓励和关注’”。何亚兰特意把小含的座位设在了第三排,并安排一个学习委员和他坐同桌,带着他一块儿学习。
  课堂上提问,何亚兰会特意把机会留给小含回答,答对了,摸摸他的头给予鼓励。作业完成了,就在他作业本写“加油”或画一个“笑脸”,给他鼓励,每天通过他的作业跟他交流。
  两个星期后,何亚兰发现小含看自己的眼神有了变化,变得亲近多了。上操站队,他会悄悄告诉何亚兰谁不好好站队了,外班同学欺负他,他跑来跟何亚兰“告状”,让何亚兰替他“报仇”。何亚兰俨然成为他最信赖的朋友。
  与小含一样,小伟也是一名留守儿童。这个孩子从小就没了妈妈,爸爸外出打工,一走就是十年。孩子一直和年迈多病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小伟每天回家除了完成作业外,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为奶奶做饭、洗衣服。久而久之,缺少父母关爱和繁重的家务负担,让孩子变得少言寡语,缺少自信,导致了他学习成绩落后。
  何亚兰发现这一变化,经常在班上表扬小伟生活独立自主,课外辅导功课时,当他一有进步,就给他小小的奖励,一个文具盒,一本书,或者是一句鼓励的话。渐渐地,小伟脸上的笑容多了,自信了,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我所能做的就是告诉孩子,他能行。”何亚兰说。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就是对何亚兰最大的肯定。
  提及家人,何亚兰内心充满愧疚。可提到了女儿对她“态度”的转变时,刚刚还忧郁的脸上又露出了熟悉的笑容。因为选择这份职业,何亚兰把大量的时间给了她的学生,女儿就跟着吃醋。记得有一次,10岁的女儿对她说:“妈妈不爱我,她更爱她的学生。”当何亚兰带着女儿对一名留守儿童家访时,女儿看到那老旧的家具,简陋的条件,女儿拉着她的衣角说:“妈妈,你下次家访,我陪着你。”女儿变得懂事了,支持起她的工作。
  在何亚兰17年的教学生涯里,她始终坚守着三尺讲台,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她用点滴付出,滋养学生心灵健康地成长。
  这些年来何亚兰获得了不少荣誉。面对荣誉她说:“对我来说,学生能健康的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美国小说家塞林格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提出一种具有理想主义人格、以看护天真无邪的儿童健康成长为职业志向的人,并称之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乡村教师何亚兰正是用这样一种麦田守望者的精神,扎根乡村教育,用爱与坚守,去诠释一名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记者 申美 唐玉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