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2|回复: 0

故宫职工自编自导原创话剧走上保利剧院舞台

发表于 2017-9-15 17:46: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座600年的紫禁城,几经兴衰起伏,风云变幻。一条16年的古物南迁路,世人知之甚少,却荡气回肠。岁月保留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结晶,同时也延续了保护国宝背后的坚定与担当。近日,由故宫博物院青年职工自编自演的院史级话剧《海棠依旧》正在进行排练。9月19日—20日,他们将以演员的身份带着故宫人的真情实感,和那段“文化不绝,精神便不会绝”的故宫国宝迁移史,将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搬上保利剧院的舞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鲸吞东北,虎视华北,国破家亡的危机像乌云一样压在每一位有识之士头上。战火中的国宝一旦落入敌人手中,无非掠夺和毁坏的结果,故宫文物的安危也就成了令人困扰的难题。故宫博物院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马衡提议古物南迁,却引发社会争议。1933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正式决定古物南迁。2月6日凌晨,载有精心打包的2118箱古物的板车从午门鱼贯而出。从此,被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传奇之行”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拉开序幕。
  这条古物南迁路一走就是16年,足迹布满十余个省市。当时的故宫人不会想到,他们翻过雪山,躲过轰炸,在枪林弹雨中保护了19000余箱古物的安然无恙,创造了二战史上人类文化的守护奇迹。这部波澜壮阔、层层险阻的大迁移史诗中,故宫人面临危险和磨难,无怨无悔地奉献了热血和青春。时值乱世的暂别却多成了永别。许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参与其中的故宫人竟只用“圆满的交代”做总结,就好似他们完成的不过是一件日常工作。
  话剧《海棠依旧》的故事缘起于这段被故宫前辈深藏心底的“南迁往事”。2010年时任《紫禁城》杂志副主编的王戈参与主持了专题《记忆与认同——1933-1949 故宫文物南迁》。在阅读查询大量故宫文物南迁的书籍资料后,决心用事实来感动更多人,用真情来致敬前辈。长达三年的创作和修改,最终完成了《海棠依旧》的剧本创作。全剧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迁、西迁、迁台历程为主线,选择一个家庭视角作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故宫南迁时普通职员顾紫宸为保护故宫国宝而离开北平以及正怀有身孕的妻子,从此踏上几十年漂泊旅途的故事来展开主题。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解读话剧之所以定名为《海棠依旧》,是以故宫最美丽的生命意象——海棠花,渲染战争背景下悲欢离合的人情,并以经过漫长寒冬等待在春天绽放的海棠,象征对于团圆的期待和希望,以及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使命的坚守。剧中17名演员全部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201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际,《海棠依旧》在文物南迁的起点之一故宫宝蕴楼进行实景演出。宝蕴楼前,每年只在5月开放的海棠花却有几朵幽静地盛开了。为了与更多观众分享这段鲜为人知的故宫博物院院史,这部由故宫博物院出品,中国儿艺青年导演毛尔南执导的话剧,将会延续公益形式,于9月15日在故宫博物院官方微信及微博发布,免费向公众发放演出票。
  (记者 郭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