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解析历代文人的登高情怀
纵览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优美的登临佳作。文人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外化为诗文。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
刘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从宋玉长吏堕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登高远望,使人心瘁不得志的悲叹,到孟浩然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的隐士情怀;从曹植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发出烈士多悲心的悲慨,到李白高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豪迈;从陶潜留下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的怀古遗恨,到杜甫吟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更有辛弃疾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山河破碎之痛。文人登高望远所抒之情绚烂多姿,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人生道路的辛酸。在悲观而敏感的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
那么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悲慨呢?
第一,登高诗歌的悲秋、伤春。登高作为诗人特定的抒情媒介,与秋构成充满迟暮感、沧桑感的时空组合,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愁,秋,离开了登高便不完美,把悲与秋与登高相联系的诗歌,才是能把愁苦之音写得工巧的诗歌。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凭秋说愁,更添几份悲壮苍凉。登高伤春的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次登临。以春之景衬托国之多难。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登高的心绪与所见到的美好春景相融合,可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美景反衬愁思,倍增其愁。
第二,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的主题。此类作品有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桂枝香》,登高望远,隐喻寄兴,为绝唱。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实为伤今,咏史实为咏怀。词人从本地风光谈起,汉末孙权定都京口,
联合刘备大破曹操于赤壁。刘宋开国皇帝刘欲曾寄住镇江,统帅精兵北定中原,而他的儿子刘义隆草率出兵想建立封狼居胥式的伟业,却落得仓皇北顾,这些历史人物留给后人深刻的思考。词人多么希望孙权、刘欲这样的人物,可南宋的现实却让他沉于下僚,词人以廉颇自拟,尚能一词似问似答,无限感慨。李佳说:此阕悲壮苍凉,极咏古之能事。
第三,怀人、怀乡之作。古人行游,交通不便,使古人相见时难,从而送别时凝铸成依依不舍之情。王维有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的咏叹。孟浩然于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感慨蹉跎游子意,眷恋古人心。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上与友人告别,诗人既敬佩孟浩然又向往商业繁华的扬州。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友人的船只远去,直到水天一色,诗人还在伫足骋目,留念向往之情尽情挥洒。
第四,抒发家国身世之慨。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乡子·登京口北顾亭有怀》、陈与义《临江仙》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而将这种饱含忧国情绪的登高情怀与自身坎坷
遭遇糅合在一起较成功的首推杜甫。如他的《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登高》等。我们看一下他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当时杜甫漂泊在湘江一带,登上岳阳楼,家国之叹,身世之感,忧时之情全部涌上心头。登高望远,忧从中来,字里行间充溢着国破家亡,无处寄身的悲慨意味。联想起他的艰难苦恨繁
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
这些沉郁苍凉的登高望远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文人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曾奔波于仕途,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们遭到了冷遇,他们大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于是他们转向道家重返自然的思想,登山观海、留连山水成为他们的追求,也是陶冶性情的方式。然而登高望远,或看到山河破碎,或看到宇宙之大,自己的渺小,或看到物是人非,更添了许多忧愁。现实对文人墨客的打击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文人因此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王艳坤) 
通联:河北省邯郸市滏河南大街九号  王艳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