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河南油田 单朝玉 崔洪武
木板房,是河南油田采油二厂人眼中永远不能抹去的一段彩色记忆。
1986年,河南油田稠油正式投入开发。当开发队伍踏进唐河县古城、井楼这片热土时,一排排淡绿色的木板房便在荒郊野外搭建起来了,这便是采油二厂职工安身立命的家。
当时生活基地还未建立,采油二厂厂部设在双河街东边老党校院内,厂机关大部分科室和单位都设在井楼生活点,职工办公、生活都在木板房里。
“木板房、铁皮房,夏天热,冬天凉。”是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几平方米的木板房,夏天热得像蒸笼一样,冬天四处透风。
井楼生活点就在国道的两侧,相对而言,交通比较便利;而古城生活点就显得特别偏僻,而且不通交通车,职工出入都很不方便,平时上下班都坐通勤车,或者搭乘工具车。遇到特殊情况,职工只能步行出入。那里的道路也是坑坑洼洼。油田人风趣地说:“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
井楼生活点虽然紧邻国道,但当年非常窄,两车会车时都需要减速慢行。职工经常满身油,穿着破棉袄,风里来,雨里去,生活单调枯燥,收入不多。人们一听说油田就认为偏远艰苦,就连姑娘们也不愿意嫁给石油郎。
当年的职工大部分是十八九岁的技校毕业生,四五个人一个房间。三四排房子才有一口压水井,每天早上大家排队洗漱,甚是热闹。木板房内老鼠特别多,白天都敢窜来窜去,晚上钻进职工的被窝是常有的事。胆小的女工晚上睡觉都不敢关灯。条件好的,屋内铺上红砖。那时还没电饭锅、微波炉,最豪华的就是电炉,闸刀一推就发热,职工们可以煮面、熬稀饭。
当年,一对四川夫妇在井楼生活点大门外开了个小饭馆,生意相当火爆。井楼油矿大门口显得特别热闹。大家在大食堂吃够了,想换换口味。每天一到下班时间,职工们就三五成群地走在312国道两边,涌向小饭馆。饭馆每炒好一个菜端上来,大家都去抢。
尽管当年条件艰苦、环境简陋,但是采油二厂的职工们毫无怨言。他们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以人定胜天的豪迈情怀,谱写着河南油田稠油开发的新篇章。
那时候的古城、井楼前线生产、生活基地被称为油田的“北大荒”。这三个字也常常出现在创刊不久的《河南石油报》和《石油文学》上,描述那里的艰苦生活和那里快乐的人们。
在那绿色的木板房里,有涩涩人生的铮铮梦想,有初恋的美好憧憬,更有那战严寒、斗酷暑井场奋战的创业记忆。这些,都成为人们内心最深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于是,木板房、北大荒、抽油机、石油人这些名词便构成了稠油开发初期艰苦创业的历史画卷。
岁月如歌,油城如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采油二厂不断发展、壮大,职工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居住的帐篷板房,如今高楼林立,鸟语花香,风景宜人;以前家用电器没有几样,现在是电脑、空调各类电器样样齐全;以前坎坷狭窄的312国道,现在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沥青柏油路;以前一到夜晚漆黑一片,现在矿区大院彩灯璀璨闪亮;就连前线井站的职工,穿的是干净工衣,吃的是热乎饭,巡井骑电动车,有事动动鼠标,用着流行的飞信传书……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伴随着改革发展,时间用年轮的步履带走了艰辛与落后,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和谐与富足。采油二厂的发展壮大,是留给时代的佐证,将伴随着我们新一代石油人,渐行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