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汤三奇看来,项目研发过程急不得,其中的每一步工艺都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产品的成品率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需要一点一点提高,“所以这个过程是挺痛苦的,但是经过这种痛苦的蹂躏,你才能进步。”
这样的痛苦,汤三奇和同事们常常会遇到。
“比如,有的时候,一边在研发产品,提高产品率,一边要给客户供货,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汤三奇做不到为了给客户供货,就不顾产品率加快生产速度,同时又不能违约不给客户供货,“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双重压力。”
如今探测器项目因为有着强大的技术力量,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尖端,“跟传统的成像技术相比,它能根据探测的重点不同,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像,一般的CT等职能成黑白像,但用我们的产品能够成彩色像。”
但汤三奇和团队依然面临困惑,“虽然产品性能很好,但成本会比市场上贵一倍多。我们要不断优化我们的成品率,让成本降低到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汤三奇他们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把技术做好,让这个项目更好地走向市场。
创业的激情不可少
在“创青春”的赛场上,李火亮不停地要给路过的人讲解自己的人脸识别+掌静脉技术与应用项目,此类的项目在这个比赛中只有这一个。
在他的讲解中,虽然听到的都是那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但事实上,在他的讲述之外,在他的产品走向市场之前,是他付出的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2013年,原本已经在网络公司有着几十万年收入的李火亮,因为“创业的激情”从北京回到了家乡江西南昌,走上创业的道路。
那时候,在那个三线的中小城市,人们大都还不了解,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人脸识别,他的公司是江西唯一一家做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的公司。就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李火亮卖掉了房子,去北上广深拉来了一批有创业激情的研发人才,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启了自己的逐梦之旅。
像这种靠技术“吃饭”的项目没有捷径,要研发出自己的核心算法,只能一点一点去攻克难题,李火亮带着研发人员辛辛苦苦磨了两年多。
记得刚回南昌的时候,他组织研发团队做第一个项目,当时是封闭式研发,所有的研发人员24小时吃住在公司,连家在南昌的人都不回家。
两年间,在这个项目上他“烧”了300多万,最困难的时候,他负债两三百万。一年365天,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不过在他看来,创业是一条不归路,不管多大的困难他都会走下去。
相比研发的难题,他更纠结的是人才的缺失,“在项目走向市场的时候,要有人去推广运营,让它更好地落地。”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火亮需要的是“有创业激情,能够认同他的理念,能够认同项目发展前景”的人,但中小城市的安逸环境注定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激情。一些人总想着那一份稳定的工资,要定点上班定点下班;有些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别的公司多给点钱,就立马走人了。
“用梦想给他们‘洗脑’。”李火亮笑着说,他希望让他们看到这个项目的前景,让他们看到希望,“当然,我会做好榜样,带头工作,带头加班,这样他们看我都不安逸,也会反思自己。”
如今李火亮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江西当地的安保、校园卡等领域,下一步,他将着眼于无人支付,打造名为“梦想购”的无人智能超市。面对新技术,他仍然要走很长的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