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16|回复: 0

[2010年劳模展示] “老赵”的人生“三重奏”--记全国劳动模范、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师赵继飞

发表于 2010-5-16 16:55: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jpg

        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科研人员的杰出代表……

        面对这一大堆熠熠生辉的荣誉和成就,人们似乎很难将之与眼前这位两鬓斑白、额头布满皱纹、“朴素浑如农家翁”的长者联系在一起。他当过知青,做过工人,现在也仅仅只有一纸大专文凭,与人们心目中拥有研究生、博士生头衔的专家形象相去甚远……
然而就是他,在与航空弹药发展事业结缘30多年的历程中,先后主持完成了4个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赵继飞,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总师。熟悉他的人总是习惯亲切地称他“老赵”。

“犟”如牛
        同事们对老赵评价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犟”,说他有“三不怕”——不怕苦、不怕烦、不怕难。在科研事业上,不管问题有多深奥,道路有多艰难,老赵总是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下去。

        2004年6月,云箭集团高层瞄准装备需求,探索“边研发边立项”的新路子,在国家没有科研经费投入的情况下自主研发新产品406F。老赵勇担项目总师,并立下军令状。然而2006年初产品首次空投试验竟未获成功。问题出在外协引信上,气得老赵“大发雷霆”,直骂得引信协作单位的总师眼泪直流。因为是新产品试制,大家都觉得这一技术问题不是一时片刻就能立马解决。但老赵就是不服这口气,他通过“地毯式”排查,迅速找到了“致命伤”,大胆提出了工艺改进意见,难题一举破解,不仅使产品综合性能超过了战术指标要求,还将引信使用寿命提高了近一倍。这让引信协作单位也不得不暗暗佩服。406F试制进入关键阶段时,由于某基地飞机数量有限,空投试验常常一等再等。当时,企业科研经费紧张,拉长研制周期就意味着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倔强的老赵不甘“命运”的安排,通过多方协调沟通,与另一试验基地展开合作,并争取到一个飞行驾次同时挂载两枚试验产品的“优厚”条件,大大加快了研制进度,试验成本也减少了将近一半。

        老赵的“犟”,其实是一种执着、一种坚持,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和精神。在他的几十本日记本中,密密麻麻地记载着30多年来他所面临过的科研难题和解决办法,大到产品型号,小到螺丝铆钉。同事们说,跟着老赵做事感觉很“踏实”;公司领导说,把项目交给老赵让人最“放心”。
搞科研,做航弹,老赵是“半路出身”,起点并不高,或许就是这股子“犟”劲,使他实现了从下乡知青到技术工人到航弹专家的完美“三级跳”。

“忙”如风
        老赵今年57岁,一米七的个子,体重却只有55公斤。在人们的眼中,这瘦瘦高高的身体,像是一阵忙碌的风,永远不知疲倦地飘动在研发中心的办公室、科研试制的生产现场和大漠边关的试验基地,从来没有片刻的停歇。

        为了早日完成科研任务,老赵白天开会做实验,晚上看文件绘图纸,经常顾不上吃一顿踏实饭,睡不上一个安稳觉。不知道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在灯光下度过,不知道有多少个清澈的黎明在办公室里迎来,两鬓斑白的发丝在无声无息中宣告着时光的流逝。领导和同事心疼了,家人和亲戚心疼了,常常劝他注意身体,但每次他都只是淡淡一笑。

        2009年12月,老赵主持的某型号项目即将进入试验关键阶段。就在科研团队远赴西北某野外试验基地的前两天,老赵却突发高烧,浑身酸软,且因牙痛半边脸都肿起来,已经接连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同事们都劝他不要去了,他坚毅地说:“在这么关键的时候,作为项目总师,我怎么能够不在场?”巍巍祁连山,茫茫戈壁滩,白雪皑皑,寒风呼啸,老赵原本虚弱的身体显得更加单薄。而且由于皮肤过敏,老赵浑身上下长满红疹,奇痒难忍,敷药又没有任何作用,他就用手抠或把身体紧贴在墙上来回搓动,结果弄得全身血痕累累,衣服、裤子都贴在了皮肤上。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依然看到,老赵拖着瘦弱的身体,在零下20多度的寒风里,眉毛上结着冰霜,穿梭于试验基地的每一处,与基地人员协调沟通,检查产品质量,解决技术难题……这一干,又是整整两个月,直到试验成功。

        许多人总是不解地问老赵,“你怎么就那么忙啊?”。是啊,老赵你怎么就那么忙呢?2004年10月,你岳母去逝下葬的前一天,你却因为紧急任务匆匆奔赴西北某试验基地;2005年12月,与你感情深挚的哥哥去逝,直到出殡的最后一天,你才从某试验基地匆匆赶回;2005年,你的妻子住院卧床养病整整两个月,你却驻守在遥远地试验基地,竟没有回家看过一眼……

        老赵没有回答,他把对亲人的爱和愧疚,深深地埋在心底,依然如风一样地忙碌着。在他的心里,一遍一遍回响着当年立下的铮铮誓言:“我们的工作关系着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了早日给部队研制出先进的武器装备,我就是拼了命也要干!”。

“严”如父
        大凡从事科研的人,都有一种严厉的作风,老赵也不例外。但老赵的“严”还别有一番意味。

        科研试制单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高级工程师,大家都叫他老李,在一线当操作工多年了,技术水平很好,与老赵的感情也很深。有一次在加工产品的时候,老李不慎看错了一个尺寸,致使加工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影响了交付时间。老赵当场非常不留情面地批评了老李,骂得老李眼泪只在眼眶中打转,并且还要老李承担质量事故责任,当时气氛十分紧张。但批评不到片刻,老赵就主动找到老李,一起协商修复产品。那和好如初的样子,让人无法相信刚才发生的一幕。

        还有一位与老赵共事多年的科研员小左,2003年妻子怀孕,却遇上了“非典”,迫切需要家人照顾,他在单位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回家了。几天后小左回到单位,还没来得及承认错误,就遭到了老赵极其严厉的呵斥,说他“目中无人、目无法纪,绝不允许再犯”。但当他得知小左的情况后,还不到片刻,刚刚还是“火冒三丈”的老赵,转眼就“和风细雨”了,竟仔细地问起小左妻子的情况,“肚子里面的孩子怎么样?家里还有什么困难?”等等,俨如一和蔼可敬的老父亲。

        老赵的“严”,背后饱含的是一份浓浓的爱。他对身边的科研人员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给新人加任务、压担子,安排他们到重要的岗位锻炼,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很多年轻的同志经过老赵的“打磨”,逐渐成长为科研、管理的骨干,有的走上了研发中心领导岗位,有的担任了项目总师、部室主任……

        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那个老赵,他的倔强、他的忙碌、他的严爱,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三重奏”,一曲一声,流露的是老赵对国防科技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是他献身国防建设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今天,年近花甲的老赵依然壮心不已,他要把这人生的“三重奏”奏得更响、更亮,伴着坚定的脚步,向着一座座科研高峰迈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