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郑州铁路局郑州供电段把具有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技术职称的干部“下放”到班组,以传、帮、带等形式帮助该班组职工快速提高业务技能。堂堂的“工程师”放在最基层的班组中,是不是“大材小用”了?这在该段职工中引起了较大争议——
工程师进班组,是不是“大材小用”?
近年来,郑州铁路局郑州供电段在自控型班组创建工作中,打出了一个新“招式”。他们在科技含量高、标准要求严的郑州变电车间试验组中,注入了“新鲜血液”——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干部身份的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开创了该段“以干代工”的先河。
此举一经推出,便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引起了较大争议。
有的职工说,这只不过是工程师们“微服私访”、走走形式,不会在班组呆太久。“新鲜劲儿”一过,他们就会离开,对提高班组职工的整体素质帮助不大。此举有“作秀”的嫌疑。
也有的职工说,段上管辖的设备那么多,技术含量高的活也多得很,工程师们应该在段技术科这个大舞台上大展拳脚,把他们放在最基层的一个小班组,未免太屈才、太“大材小用”了吧!
就连被选派的工程师们也说,“一开始挺委屈的,觉得班组的舞台太小,体现不了自身的价值。”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工程师们率先改变了看法。作为担负全段管内21所牵引变电所(亭)试验检修和技术改造任务的试验组,可谓是全段科技含量最高、技术标准最严的班组,正是他们大展拳脚的美丽舞台。“入组以来,我经历了继电保护向微机保护的技术改造、东陇海电气化线路开通变电设备调试检修、郑西高铁开通运营前后郑西分区亭设备的检修维护,亲眼见证、亲身体验了铁路现代化建设的跨越步伐!”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的该组工程师蒲宥伯骄傲与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与他有着同样心情的,还有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的贡秀丽、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的马瑞军和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的郑伟。他们中,2人拥有工程师技术职称,2人拥有助理工程师技术职称。
2004年,一台从国外进口、价值90余万的牵引供电继电保护微机综合测试仪随设备装备试验组,但是厂家没有提供应用软件,无法使用。
为了尽快将其投入到保护试验中,凭借着过硬的英语知识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蒲宥伯和贡秀丽将编写应用软件的重任扛了下来。他们深知:继电保护系统对试验数据精确度要求极高,一旦出现牵引线路或机车故障,将延误保护切断故障时间,给人身和设备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只有彻底搞懂仪器的工作原理,才能编写出精准、合理的应用软件。”蒲宥伯和贡秀丽达成了共识。那段时间,他们白天盯着设备“打转”,认准每一个设备名称;晚上抱着“英汉字典”,一点一点“啃”测试仪的全英文使用说明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技术攻关,他们终于编写出了精准、合理的运用软件,使该测试仪顺利地投入了安全生产中,大大提高了牵引所继电保护设备测试的准确程度。
2006年,东陇海线路开通运营,具有综合自动化功能的牵引变电所亭成为试验组首批接管的系统设备。接管后,试验组工作人员很快发现,圃田、开封、兰考、宁陵、商丘南五个牵引大所供电系统不能并联倒切,造成倒切主变时全所失电,若倒切失败直接影响机车的正常供电,造成电力机车无法运行。通过蒲宥伯、贡秀丽等高学历、高技能工程师们的“会诊”,发现其问题出在主变两侧断路器与两系统断路器的闭锁关系上。经过技术改造,弥补了原设计的缺陷,彻底解决了问题,确保了机车的不间断取流。
2009年夏,东陇海多个牵引变电所亭的微机保护装置电源板故障,造成整个保护装置不能正常工作,直接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得知情况后,试验组蒲宥伯、贡秀丽等工程师们率先赶到故障现场,排查故障点。由于厂家没有提供电源板的电路图,他们便把电源装置卸下,拆开,一点点分析上面近百个细小的零部件,并通过上网、查找相关书籍等方式,绘出了电源板的电路图。经过近一周的“攻关”,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整流电路中的一个电容耐压值太低。
“把220伏耐压值的电容更换成300伏耐压值的电容!”蒲宥伯和同事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只能“搏一搏”了。经过2个多月的测试运行,300伏耐压值的电容性能很好。测试成功!
就在这时,其他的变电所亭也发生了同样的故障。经过检查分析,故障点是一样的。他们立即对管内80余台微机保护装置电容进行了更换。
“当时想返厂修,一问价格,一个电源板的维修费要2000元,80多台保护装置,就需要16万余元,真是太贵了!”试验组工长郑华锋说,“没想到,这一次能为段上节省16万元!”
正是有了这样的骄傲与自豪,自2004年入组以来,蒲宥伯已经在试验组“以干代工”干了近六年。六年来,他与其他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合作翻译国外各类技术资料10余册,自主编撰了《远动使用及故障处理手册》、《综自设备标准化操作作业书》等专业技术书籍,“医治”各类设备“疑难杂症”近千件。
而像蒲宥伯这样,具有突出业绩、扎根班组的工程师,还有很多。
事实证明,“工程师进班组”的举措是应时而生、明智之举。尤其是试验组的职工们,转变了传统的观念,积极虚心向工程师们请教业务知识、交流学习心得,并在工作标准和态度上向他们看齐。一时间,试验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局面,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给了我们这一创举的灵感!”当被问及为何要实行“工程师进班组”的制度时,该段段长王汉兵给了这样的回答。随着郑西高铁的开通运营,郑州供电段率先跨入了“高铁时代”,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一线职工业务技能、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尤其是作为担负全段管内21所牵引变电所(亭)试验检修和技术改造任务的试验组,其职工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铁路牵引供电的安全畅通。如何尽快提高该班组职工的整体素质呢?
“在班组中注入高素质人才!”该段党政领导经过调查研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他们以自控型班组建设为依托,每年挑选一至两名业务技能高、群众基础好、能吃苦耐劳的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派送到试验组。被选派的工程师们一方面与其他职工一起,穿梭于各变电所亭,检修设备,保障供电安全;一方面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学习、快速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标准,并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业务技能、工作标准,辐射、渗透到班组其他职工和日常的工作中,实现班组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自控型班组的创建目标。
试验组自成立以来,先后有26条合理化建议被段上采纳,3项技术革新项目获郑州铁路局创新创效成果,23项获段级成果。同时,为铁路部门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3人走上了段长、副段长岗位;5人走上了车间主任岗位;20余人当上了供电调度和技术安全人员。班组先后被评为局级“青年文明号”、“安全生产先进集体”;段级“双文明先进集体”、“学习型班组先进集体”、“模范职工之家”。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试验组只是该段自控型班组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像这样依托高素质人才搞创建的班组,还有很多。他们正用突出的业绩,阐述着“工程师进班组”的英明举措。
点评:
人才的运用要不拘一格
从古至今,人才的运用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至关重要。汉武大帝刘彻、康熙大帝玄烨等,都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典范,他们都造就了一代帝王的丰功伟业。
早在100多年前,诗人龚自珍就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今天看来,这一思想对我们做好人才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工作的一种高境界,是由必然向自由的飞跃。实现这一飞跃,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境界,需要更新观念,需要制度创新。
文中企业“工程师进班组”的“以干代工”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举措,就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以工代干”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对“以干代工”的现象却不能接受。分析其原因,关键还是观念的问题。在传统观念中,“以工代干”是“小人才派上大用场”,是进步,是积极的、正确的;而“以干代工”是“大人才派上小用场”,是退步,是消极的,错误的。
其实不然。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是“以工代干”,还是“以干代工”,都是人才运用的手段。在社会快速发展和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只要是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职工素质提高的人才手段,都是可以运用的,也都是值得推广和发扬的。
而作为最基层的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文中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把高素质的人才——工程师派送到一线班组,通过传帮带快速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高铁时代对职工素质的高要求。
这也许正是此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卢桂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