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7|回复: 3

老工人的回忆

发表于 2017-9-30 23:45: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建厂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一缺人员,二少资金,更谈不上技术设备,工人们的工资是每人每天0.3元,劳动工具是锤錾加炮钎,职工生活是粗粮60%、细粮40%。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宿舍借民房,缺少车辆用肩扛,运矿使用小拖筐,炼铅方式是自砌土平炉,鼓风设备是人工拉风箱,毛驴拉石碾粉碎矿粉,照明使用老鳖灯。没有一台象样的设备,“脚踏鼓风机,手摇轧面机”,是当时铅矿工人对“机械化”乐观而无奈的调侃。
当时,铅矿巷道宽不足1米,高不过3尺,有些地方仅容1人匍匐着身子才能通过。工人们硬是一锤一錾刨出矿石,装进直径10余厘米、长近1米的布袋里,绑在身上带出,再一担一担挑到距矿2.5公里的勲掌村,用铁轮车运到县城。
老工人杨廷贵当时在铅矿是下矿的。在矿下面一年,老鳖灯的黑烟,把熏得吐了三年黑痰。57年到60年那几年,矿石基本上是靠人往上背的,然后用小框拖出去的,一点一点拖上去的。六几年用小货车推就好多了。大的框能担200多斤。三级工是每月31笼,四级工每月32笼,五级工每月担34笼。杨廷贵两担能到一笼,期间要上252个台阶,31笼就是62担。他们下去都带个棉袄,不穿裤子。7点多去,8点多准时到岗,一直到下午1点多,才能把任务完成。完成了以后,吃个馒头喝口水。3点多钟接班人一来,这一个班才算完成了。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综合冶炼厂一步一个脚印地办了起来。1957年9月12日,济源综合冶炼厂正式投产。当年年底,共采得铅矿石250吨,铜矿石21吨,冶炼粗铅76吨,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济源综合冶炼厂这棵小树苗,就这样在豫西北扎根了。
(屈联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 05:54:12 | 查看全部
那时的工人质朴淳厚老实,心无杂念,有十分劲儿,绝不使九分九,活得从容、耿直、干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 05:56:27 | 查看全部
那时的人特别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有一种荣誉感获得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3 05:46:46 | 查看全部
     不容易,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