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06年5月,安徽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叶敏,面临着两个就业选择,一是舒舒服服地留校当老师,同时,众多科研院所也向他抛去了橄榄枝;另一条路就是到最艰苦的基层从事实践锻炼。当时,叶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怀揣着“知识兴矿”的梦想,他来到了享有“亚洲第一大矿”美誉的顾桥煤矿。面对热情好客的领导,面对眼前花园般的矿井,他倍加鼓舞,坚定了自己最初的想法:用自己的所学去建设、报效矿山。
一个月的培训很快过去了,他被分到了通风队防突班进行岗前锻炼。虽然自己是研究生毕业,防突员们只有高中、大专文化,但他还是虚心地拜了一名防突员为老师,天天背着沉重的防突仪器,与他同上同下。当时,13煤轨回一联巷打排放钻孔,打钻时煤尘较多,叶敏就用毛巾捂住鼻子,坚守在现场,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按照措施施工并验收钻孔。上井时,整个人除了眼睛全都变得漆黑,耳朵也灌进了不少煤灰。这时的他才体会到防突员的辛苦,也对身边这些默默耕耘的防突员们多了几分敬意。
三个月的实习,对于防突工作,他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和《淮南矿业集团董事会防突七项决定》、《淮南矿业集团经理层防突十七项工作安排意见》等文件。通过实践学习,更通过与工人们的亲身接触,他深刻明白了“一通三防”工作尤其是防突工作对于一个矿井是何等重要,只有安全才是煤矿职工的最大福利。为了这些可敬的煤矿职工们,他以矿为家的决心和奉献矿山的愿望更加强烈,默默地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所学去造福矿井。
2006年10月份,通风队技术组因技术任务繁重,将叶敏抽调回技术组,进行防突技术措施的编写工作。防突技术措施编写要求的是严谨、实用,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能够事先将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考虑好,保证安全施工。对于从来没有编写过措施的叶敏来说,当时对钻孔的方位角、倾角控制范围等概念都比较模糊,这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一种由理论到实践再回到指导实践的理论的螺旋上升过程。在该队技术副队长的帮助指导下,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上手很快,半个月后便能独立编写措施。由于施工计划的变化,或遇突发事件临时改动施工规程的情况,这时就需要重新编写防突措施;还有的煤巷施工单位送施工规程措施较晚,而施工又迫在眉睫,这时就需要加班加点赶写防突措施……至今,他已完成全矿40余份防突技术措施的编写工作。这些防突措施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
2006年11月份,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安全开采总院在顾桥矿13煤打钻收集煤样,进行瓦斯放散初速度课题的分析研究。为了配合该科研项目顺利进行,叶敏在做好繁琐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时,尤为注重所收数据的真实性。有一次,刚下完早班上井,接到要测量钻孔压力的通知后,他又毫不犹豫地下了一个中班赶去现场收集资料。项目后期进行煤样测量的试验他也积极配合,全程参与,做好服务工作。
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在2007年2月份又重新调入防突班,不过这一次他却是以技术副班长的身份去的,负责防突班内的安全管理转型工作。同时,全矿防突技术措施的编写也仍是他一人完成。一人身兼两职,既要跟班下井,将防突措施的关键部分现场落实,又要将防突班内“六自主“和“两规范”的基础工作做到位,制定各项制度。工作繁忙的他经常要忙到晚上12点。但他没有叫苦叫累,始终没有一句怨言,坚决服从安排。
在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顾桥实验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也出现了叶敏同志的身影。他配合同事,加班加点地投入到实验仪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中,为实验基地的早日投入使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当得知自己获得顾桥矿2006年度“技术能手”这一光荣称号时,叶敏很平静,他知道自己以后的路还很长……对于他这个防突“新兵”,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