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守夜人
作者: 徐钺 2017年07月24日
题记:“8. 上主啊,愿你开启希望之门。” “9. 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 ——一位青年教师的遗书
钟响了。月光在空荡的游乐场里。
木马驮着空虚
新漆的脸孔从栅栏向外张望,惊恐于那并不存在的教堂。
过期的报道从长椅飞向一棵树的肩膀。
那里,你烧着无人问津的雪片。
街口的交通信号闪动,紧闭的门在身后低语;我听到
你在生者之中找我——
你无声的眼睛装满时间,无人认得你。
我听到钟响了。三只被抛弃的狗在垃圾桶旁撕咬
欢快地交换它们的绝望。
醉鬼在冰中漂动,拨打无人接听的号码。柏油喝着星光低声抱怨。
一个无可出卖的叛徒突然跪下,亲吻自己的手背。
你把火柴点燃,伸向他银灰色的脸,他的从未领取的报酬
于是我们四个并肩走进火里。
雪被烧沸。寒冷灼痛我们。你把右手放在我的肩上。
我们要去什么地方,究竟哪一扇门
被你所守护?——凌晨三点,我们的酒只剩下一半
过期的讣告在你手中轻声翻动,无聊的幽灵吃着剩下的面包。
我看到你用银灰色的雪片书写沉默,像沉默
用它的无辜书写记忆。
你摘下一只手套,递给我,看我戴在错误的手上。
钟响了。路灯玩着猜谜的游戏;风被邀请
我看到你如旧胶片般闪动。
我看到有人睡在关于明天的报纸里。他们不识字的脸
在忽明忽暗的新闻旁微微颤抖,听着血——
听噩梦的胡茬慢慢生长。
我看到我们自身的睡梦,在木马上旋转。
你的黑暗的眼睛
站在黑夜尽头,等待岁月的蹄铁苏醒。等待
一场大雪把黎明落在我们身上。
。
。
点评
在现代的时间和空间境遇里,充分调动自我的生命感官,感受和接纳现实场域中出现的声音、色彩与万千气象,从而构成生动的视听表达,这是现代诗人艺术呈现的重要路径,视听书写因此也构成了百年新诗极为引人注目的美学景观。《守夜人》一诗也是视听书写的典型之作,诗中的两个关键词“听到”和“看到”,构成了整首诗情景展开与情绪散发的不可或缺的引领语汇,经由这两个语汇的导引和提示,我们得以欣赏到诗人描摹的现实情状与精神样态,还能大致揣摩诗人内心起伏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律动。在嘈杂纷乱的人世间,诗人究竟听到了什么?他听到的是,“钟响了”。“钟声”是沉默时间的外在提示,诗人听到钟响了,意在言述他听到了时间(尤其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他的催迫和提醒。能明确听到钟响的人是时间意识尤其强烈的人,在时间意识不断强化的时刻,诗人的视觉也变得敏锐起来,他对“看”的重视也会由此得到彰显。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月光下的街景,他看到了哑默的认识,尤其值得留意的是,他看到了有人睡在明天的报纸上,这些人听见“噩梦的胡茬慢慢生长”,他还看见了自己的睡梦,“在木马上旋转”。在这首诗里,听到钟声是实写,看到梦境是虚笔,这一实一虚的安排,不由自主地撞击出了诗意的张力。令人遗憾的是,诗中的虚拟化氛围稍微浓郁了些,这会让人产生与现实生活的某种疏离乃至隔膜之感。
特邀点评:张德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