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麦茬地
作者: 王炳利 2017年07月19日
遍地碎银子,被马匹踏碎的月光
遍地青色的麦茬,一只奔跑的蜥蜴
一株青玉米,一只饱餐的青虫
在一弯镰刀的月色里,翩跹起舞
一根燃烧的肋骨,一块明晰的伤疤
十二垛麦草,就是十二座村庄
早醒的村庄,回响着低沉的大悲咒
洁白的纸幡,指引着奈何桥畔的魂灵
穿过十二万光年的宇宙,如千万匹奔跑的马
村庄上空的炊烟,无法抵达遍地流银的麦地
一束麦草的灯火,穿过八千里路和云
遍地碎银的麦茬地,返回雨水泛滥的故乡
孤独的麦茬地,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径
屋顶上破败的麦草,只得趁夜黑偷偷返乡
。
。
点评
一首诗是需要底色的。这种底色,要么是一种弥漫的情绪,要么是一种尖锐的意象,要么是一种现场的背景,或者别的。有了底色,犹如运动员的面前画上了跑道,再怎样的跌仆与速度,也不至于偏离航道。无疑,这是一种保险的写法,但也容易流于平庸,没有孤身犯险的冲动,更不会泥沙俱下,容留下伟大的败笔。因为诗歌的秘诀,或许更多地来自于意外和惊喜,让人抽心一疼,也能让世界披沙沥金,充满机密。
《麦茬地》一上手,便是“被马匹踏碎的月光”,便是“遍地的碎银子”。这种提前的设置,让此后的言说与抒情跑马圈地,购买了一份足额的保单。许多年前,我读过阿来的一个短篇小说,具体的情节早已忘却了,但弥漫在整个故事中的那个银匠,包括银匠在月光下敲打银器的声音,至今萦回在脑海中。《麦茬地》一诗,似乎也有类似的用心,但它毕竟不是叙事,它需要有诗歌的肋骨,诗歌的脊椎,去支撑起头顶上这一片月色撩人的天际。
这么着,月光下的麦田上,那些如“明晰的伤疤”、如“低沉的大悲咒”、如“燃烧的肋骨”一般的麦茬,便像大地之上的结石,像四季轮替之后的遗蜕,纷呈于月夜中,成为了“孤独”的证据。整首《麦茬地》,意象丛聚,节奏迅疾,马不停蹄,难以让人喘过气来。在这个酷暑的夏夜,跟着这首诗穿行于月色之下,也不失为一次清凉之旅。
特邀点评:叶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