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西江月 夜闻虫鸣
作者: 宋玉霞 2017年05月19日
细听音分长短,正猜声自何方。陡然放进二三腔,近在阳台窗上。
我近虫儿屏气,虫儿见我慌张。只疑影动急来藏,一霎歌儿停唱。
点评
今人词多仿古,易流于难以达意的弊端,有失畅达之风;复多议论,易流于宣言务尽之弊端,有失含蓄之旨;偶有叙事者,却常常流于物象绵密,且语意跳跃性过大,令读者难以理解作者立意寄情之所在。这首《西江月》则不然,能熟练运用流畅而又稍加提炼的口语,叙写听阳台虫鸣的闲事闲情,捡拾起今人词中久已缺乏的一片天真之趣,殊为难得。
词写“夜闻虫鸣”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件:听音、辨音、寻虫,以虫儿畏人作结,富于生活情趣,条理清晰,意在言外。词中写到“我”与虫儿“互动”,笔致细腻,令人忍俊不住。“虫我”相对的刹那,在我,也许是充满相怜相惜之情;在虫,则难辨是敌是友,充满警惕之心。我对虫儿歌声的欣赏与对虫儿的垂怜,粗暴地打断了虫儿的欢唱,反倒成了虫儿的心理负担。推广此意,则词旨并不局限于听音寻虫之字面上的琐琐小事之间。
此词语言简净,叙事清晰,虽“虫儿见我慌张”句,稍涉以己度虫之主观,但通篇白描,不事议论,启人遐思,“自是天生好言语”,系当行本色之作,大可不必作过多诠释,倒是由此想到一点题外话。晚唐诗人郑綮有句名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何以得之?”可见,他认为诗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需要“诗思”,即作诗的触发点。那么,作诗的触发点在哪里呢?南宋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历来流传的一些说法,如“天以百凶成就一诗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等等,都可以和严羽之论先后阐发,共同把“诗思”指向了一个极端。那么,和平时代,平淡生活,除了时政风云、家国情怀,是否就难以触发“诗思”呢?从这首《西江月》来看,恐怕也不尽然。人的思想情感,是一个多维的存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经意不起眼的小事,在有心人眼里,未必不能凝成一首首精致的小诗,使看似枯燥的生活充盈浓浓的诗意。
特邀点评:莫真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