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采煤镇的华丽变身
本报记者 卢翔 通讯员 余红举 2017-10-11
十六年过去了,通过生态修复,最早关闭煤矿的江西王家源村已是国家级生态村,现今主打生态休闲旅游;去年刚关停的萍乡高坑煤矿,则“种上”光伏电站,盘活了地下资源,将其转为地上生态经济,当地在综合治理矿山废弃地探索出了一条“独辟蹊径”之路。(工人日报)
远去的“煤”时代
2001年国家关井压产宏观政策的实施,当地仅保留了高坑煤矿。去年,随着国家“去产能”,高坑煤矿“寿终正寝”,高坑镇彻底告别“煤时代”。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坑镇曾经有400多家煤矿企业。矿产资源的持续高强度无序开发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地基沉陷,污染环境,还埋下许多安全隐患。
记者采访时,对昔日的旧模样,从村民罗友明口中可窥一斑。1986年就在煤矿工作的罗友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潮难平:“王家源村周边因采矿导致地下被掏空,地基下沉,一棵三四米高的大树,没几天就陷入地下,只剩树梢!”
有着数十年历史的高坑煤矿工业遗址已经被安源区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部分建筑因地基沉陷出现巨大裂缝。
开采过后的矿山如何修复?这无疑成为摆在高坑镇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寻找捷径,变身“绿富美”
见证了“关井压产”“去产能”两个阶段的高坑镇党委书记刘家水说:“治理矿山开采的后遗症,从国内外废弃矿山的改造研究与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是利用废弃矿山土地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加入休闲旅游元素,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把废弃矿区改造成为休闲农业公园、生态公园等旅游景区。2001年关井压产,高坑镇从传统的生态恢复单一目标到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开发等多目标的改造模式转变。”
这种模式避免了治理废弃矿区时“伸手要钱”。王家源村将村集体收入作为资金,购买珍贵苗木、花卉种植,并统一进行规划打造。
“方圆数万平方米的山体上,遍布着众多矿坑,原有绿化植被几乎荡然无存。”王家源村负责人说,山体上的千疮百孔,改造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日前,记者采访时,村民门前盆栽比比皆是,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成了“绿色银行”。
由此,王家源村经历了从亿元村到省级贫困村,再到国家生态村,村民赚起生态钱。
盘活土地,修复生态
高坑煤矿工业遗址保护牌上记载了这样一句话:“高坑煤矿被誉为江南第一大矿,为萍乡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罗友明说:“核定生产能力为90万吨的高坑煤矿,从1967年至1991年每年产煤都过了100万吨,历史最高153.7万吨。”记者采访了解到,进入新世纪以来,高坑年产只有20万吨,连年出现亏损。
与其亏损着破坏生态环境,倒不如盘活土地资源,修复生态环境。
高坑镇党政办主任刘一中指着一片蓝色的多晶硅片说:“我们的工矿废弃地修复不仅可以补绿,还能种光伏。”刘一中手指之处,正是萍乡光伏项目,由高坑煤矿关停后治理改造而成。
恢复治理矿山环境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为在关停高坑煤矿不添新账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产业创收,高坑镇通过招商引资,投资2亿元建设光伏电站,并在去年12月28日并网发电。
郭传忠曾是高坑煤矿的机器修理工,此次转岗到萍乡光伏电站。他指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太阳能电池板说:“因为地基沉降,每两个月要调整支架的高度,这说明无法开展大型基础建设。建设光伏发电站是治理矿山、修复生态最佳路径之一。”
光伏电站负责人廖宏告诉记者,他们用7.3万块太阳能电池板覆盖了560亩的原高坑煤矿区。已经建成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3511.9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7375.08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4吨,实现经济效益2180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