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0|回复: 0

不用地膜,棉花也丰收

发表于 2017-10-13 08:35: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砥砺奋进的五年·科技成果
  在新疆的中国工程院沙雅院士专家工作站试验田,50亩“无膜棉”试验田地里,一株株棉杆上挂满了白花花的棉朵,一派丰收的喜庆景象……经专家现场考察和测产,该示范田亩结棉铃数达7万多个,平均产量365公斤/亩以上,高产地块达400公斤/亩,高于当前大面积种植的地膜棉。
  “无膜棉的成果不仅对解决当前棉花原棉污染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解决‘白色污染’等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说。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除草、抑盐、保肥”等优点,还能提高作物单产20%—30%。但残留地膜回收率一直偏低,“白色革命”逐渐成为“白色污染”,导致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少使用或不使用地膜,成为棉花等农作物种植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残膜污染还影响棉花生产和原棉质量,尤其对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质有很大影响。”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杨礼胜说。
  据统计,1982—2016年,新疆共向农区投入地膜约250万吨,其中棉田覆膜占新疆地膜使用量的60%左右,新疆已成为全国农膜残留环境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
  于是,地膜降解和残膜回收等已成为当前农业科技的重要研究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喻树迅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联合试验,并依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率先开展早熟、抗旱、耐盐碱的无膜棉新品种筛选,培育出早熟抗盐新品系“中棉619”,研发集成了一系列配套生产技术,并通过在阿克苏、巴州等南疆多地近五年的试验和示范,实现了南疆棉花的无膜种植。该新品种和技术为彻底解决棉田残膜污染开发了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途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疆绿洲农业区已成为我国未来粮食、肉乳品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唐华俊说,解决地膜污染等难题是国家重大需求,新疆更是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当前,我院已着手加强在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科研布局、项目倾斜及人才培养。”
  于是,在中国农科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合作框架下,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西部农业中心的启动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的重要举措。
  唐华俊说,下一步,需要针对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加重、农田残膜污染加剧、机械化程度低等制约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为依托,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新疆与中亚地区同属干旱半干旱绿洲农业生态区,新疆农业的技术和成果还可直接推广应用到中亚各国。西部农业中心的建立不但将助力西部尤其是新疆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会成为辐射和提升中亚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新引擎。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0日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